吴店:祖德煌煌耀古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延陵文史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2/17 22:31:43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gohwu
 

    在县之东隅,处大陈、浦阳两江之间,诸义浦三县市的交界地带,有一个有着许多美丽传说、文化内涵丰富的古老村落——郑家坞镇吴店村。现在请读者君与记者一起走近她。

古村探源

    吴店是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分吴一、吴二、上吴店三个行政村,广义上还包括附近的几个吴姓村庄。追本溯源,吴店吴氏的始祖为商朝末期的泰伯。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亦即周文王(姬昌)的大伯父。武王灭商后,泰伯三世孙周章被封吴国,子孙便以国为姓。而吴店村吴氏则出自春秋时吴王寿梦(周章第十八世孙)四子季札。据族谱记载,吴店吴氏为春秋吴王和宋代郡马之后,原居延陵郡(今江苏省苏南一带,丹阳、江阴、武进等地都有延陵遗迹)。后金兵入侵,为避宋靖康之乱,南渡浦江,七世后定居吴店。据此推算,吴店建村,当在元代。
    “
先有槐花树,后有吴店村。村中本有一棵古老的槐花树,树干硕大,中空外斜,遥指天穹,枝叶扶疏,树冠如云,常有喜鹊闹枝头,700年来一直被村人视若神明。可惜在文革前期,槐花树与另一曾让吴店村民引以为傲的御赐牌坊一起,没有逃过破四旧的厄运。兔死狐悲,村后柞子山上须数人合抱的大柞树也为之悲戚而死。村中长者每言及此,总让人不胜唏嘘。
    槐花树、牌坊、大柞树,还有直达义乌大陈的石板路、天天为村民预报晴雨的千年神龟,都已无可奈何地随岁月流逝,而吴店的古村建筑,却依然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实在令人称奇——这有赖古村建筑历数百年而无焚炀赫烈之虞,很值得建筑学家和消防专家前来探秘。有一种传说是古村下潜伏着18条水龙,长年护佑吴店,使其远离祝融之灾。我们看到,整个下吴店村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浑然一体:家家相通,雨不用打伞;楼楼相连,(抗战前)全村女人到祠堂看戏不用着地湿鞋。可惜如今大多村民搬进了新居,古村失修,将成危房。记者悲叹:吴店古村是否也将追随槐花树、牌坊、大柞树而去?

季札其人

    来到吴店,不能不知道吴店吴氏的先祖季札。季札在历史上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孔子作《春秋》,讥吴国“无君无大夫”,是个蛮夷之邦。但因为出了个“贤季子”,就对吴国另眼相看了。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自幼博学多才,明礼仪,有德行。吴王很器重季札,一心想传位给他。寿梦死后,三个同母的哥哥都要把王位让于季札。据《公羊传》载:“謁也,余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謁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猶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兄弟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諾。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於予身。”也真是绝了!三个哥哥为了把王位传给“弱而才”的弟弟,为了吴国的千秋大业,竟有违祖制,传弟不传子!而为了能早日达成这一目标,居然还餐餐祈愿自己能早早死去!其义薄云天,令人动容!而季札最终还是不受,逃到了他的封地延陵。季札继承先祖太伯的高尚品德,三让王位,被后人尊称为“至德第三人”。这正合了吴店灯词中的“流芳称三让”之意。
    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音乐家。吴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季札奉命首次出访中原鲁、齐、郑、卫、晋等国,在鲁国观周乐,盛赞中原诸国礼乐制度,成语叹为观止便出于此。他议论天下兴衰大势,颇中时要,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称道他见微而知清浊
    季札奉使出访诸侯国时,曾北上访问徐国。徐国国君十分喜爱季札身上的佩剑,希望季札以此宝剑相赠,但终未明言。季札明白徐君的心思,因为要出使上国,当时未能相赠。等到出使回来,再访君,君已经去世。季札悲伤地解下身上所佩的宝剑,把它挂在君墓地的树上,然后黯然离去。随从者不解其意,问道:君已死,剑还留给谁呢?季札道:留给死者呀!当初我在心里已许诺将宝剑相赠给他了,怎能因为他的死而违背我的一片心意呢?这个“季札挂剑”的历史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季札去世后,葬在延陵。《越绝书·吴地传》记载:毗陵上湖中冢者,延陵季子冢也,去县七里,上湖通上洲,季子冢古名延陵墟。杜佑《通典》载:晋陵申港有季子墓。吴人为纪念季札,在其墓上建立祀庙,今江苏有五处季子庙:江阴申港、丹阳延陵镇西九里庙、常州市三处。孔子曾手书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淳朴民风

    季札的高风亮节和避耕延陵,对苏南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至今苏南民间仍流传着有关季札的美丽的传说故事。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把苏南延陵一带誉为“承太伯之高踪,由季子之遗烈,盖英贤之旧壤”。元代诗人刘子寰在路过季子祠时写下的“有吴何代无陵墓,万世惟知季子坟”,表达了人们对吴氏先人季札的无限敬仰之情。
    季札也是吴店村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县“春泥计划”的试点村,吴一、吴二村去年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未成年人协会,加强了对新一代的思想品德教育,季札便成为其中的一个绝好教学素材。吴店村赖煌煌之祖德,怙赫赫之宗护,代代出贤能,行行多翘秀。村民世代秉承季子孝友之遗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順,敦厚谦让,团结包容,勤劳尚学,淳朴的民风为外人所称道。吴二行政村一位颇懂文墨的老者告诉记者,该村自宋代南渡近900年以来,鲜闻作奸犯科而付有司者,更不曾有一人获受重刑。村里除了吴姓,还有杨、金、黄等少许外姓村民,自古以来都能和睦相处。近年,丽水滩坑水库的三户十余口移民也慕名来此安家。住在吴店村,即为吴店人。大家正在谱写和谐幸福的新乐章。最近,吴一村还在全县创建文明和谐村竞赛中获得优胜。下吴店的春泥计划试点工作,也得到县里的充分肯定。
孔子云:“仁者寿。”明代名医张景岳也主张“欲寿,惟其乐;欲乐,莫过于善”。吴店村崇尚孝道,多敦厚为善之人,故寿者众。其中的吴一、吴二两个行政村,户籍人口近千人,而80岁以上老人就有39人,其中90岁以上6人,占了总人口的万分之六十。本网和《金华晚报》曾刊文称吴店为“长寿村”。

吴店字灯

    吴店字灯堪称邑内一绝。它全长350,除灯头灯尾,内连150字,皆以上好竹篾、苎麻绳辅以铁丝扎成,结构紧密,匀称划一;其书法圆润丰腴,端庄大气,多出乎前代名家手笔。到了正月初三放灯头之日,灯头手们便请下了竹扎纸糊的龙头龙尾先一番,敲锣鸣炮,通知各户糊好新灯,绘上各色吉祥的图案。“兴灯”吉期则选在正月十二。头遍锣让各家烧饭,二遍锣催就餐,到第三遍锣声响起,灯手们闻声“出灯”,片刻间便齐刷刷到村中前明堂连灯,150字缺一不可。不久,村中各大明堂便成了欢乐的海洋。灯头起,锣声响,彩旗飘飘,红烛闪闪,鞭炮轰鸣,火铳开道,俨然君出巡,好不威严,好不风光!“兴灯”之后,前明堂的古戏也鸣锣开场了,还有锣会、蜈蚣灯会、宫灯会、旗会等随之兴起,名目繁多,号称“百会”,热闹非凡。
    据村中老人介绍,吴店字灯始创于明末清初。因当时乡民识字不多,加之字灯结构复杂难以扎制,故而最初只有笔画简单、词句现成的20个字,即:“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康乾之后,人丁日蕃,为使更多的家庭有迎灯祭祀的机会,吴店灯词几度添加。到了抗战结束时,已增至目前的150字。这也使吴店灯词有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如“月明花亦笑,树暖鸟能言。祥瑞呈吾社,笙歌闹市前”、“共赏元宵景,咸云不夜天。田家逢此节,同乐太平年”,再现了元宵佳节和谐祥乐的盛世美景;“四时春是首,百事忍为先。祖志延陵远,宗风孝友传。本支南渡后,合族仰名贤。永守忠良戒,长生福禄全”,蕴含缅怀先祖、训诲后人之意;而“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则表达了先人对和谐社会的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