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 吴獬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0 20:17:55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今天从长沙到岳阳,走国道,一路顺畅。在岳阳金鹗山公园里的金鹗书院参观时,注意到这个书院原来的山长是吴獬。

 

 

以下是现在的金鹗书院大门

  

金鹗书院的藏书楼

 

 

在网上查了查有关他的资料如下

吴獬1841年出生,湖南岳阳临湘市(紧邻湖北的赤壁与洪湖)桃林镇三合村人,字凤笙,天资聪颖,少年时代,五经四书皆已成诵,二十岁就读岳麓书院。清光绪二年(1876)中举。1889年2月登第进士。1890~1894年先后任广西省来宾县、荔浦县知县。1905年7月撰成《一法通》,次年《一法通》刊刻问世。

左宗棠任甘肃总督,欲聘吴为幕僚,吴以疾辞。

1917年,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升任师长,再次经过岳州,耳闻湖湘名儒吴獬在岳阳金鹗书院任山长,特往拜访,临别时请先生惠赐墨宝。吴獬略加思索,随笔写了一联相赠:民国正需廉耻将 吾家曾出广平侯(广平侯系指东汉光武帝手下名将吴汉,字子颜,以贩马为业,后归光武帝,因功,位至大司马,封广平侯)。 联语雅切姓氏,坦诚寄意,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拳拳之心可见。

公元1918年旧历二月初四,吴獬以78岁的高龄谢世,世人称他为岳州一怪。

 

吴獬家庭出身

1841年12月19日,吴獬出生于直隶宁河官舍,其父时任直隶宁河典史(典史:清朝每县设典史一人,掌稽检狱囚)。吴獬1~3岁在直隶宁河生活。1845年回到家乡桃林后,直至1889年中进士,大部分时间就在当地读书、教书、生活。吴獬的曾祖父吴鼎,直隶饶阳典史。祖父吴凤山,广西山角巡检(吴獬写过《清六品顶戴候选巡检叶君云路墓志铭》一文,据此、我们可以大略推测清巡检是什么层次的官职),后在家乡办团练,死于太平天国战事。父亲吴芝圃,直隶宁河典史,升台湾大甲巡检。吴獬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通过读书、考试,进入清行政系统工作,在当时的社会事务层次中所处状况,均大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副县级干部的社会地位。由此可见,吴獬算是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具体到临湘而言,有这样家庭出身的人,毕竟是少数。法国有一句名言:三代人的努力,才能造就一个上流社会的人。吴獬是为清进士、知县、同知衔(正五品),固然不算社会顶层,但其文采风流,足可以使吴獬列入中国上流社会人物。

仕途经济

吴獬1859年中秀才。1873年赴省参加乡试,选癸酉科拔贡。1876年赴省参加乡试,举丙子科亚元。1880年第一次赴京参加会试(进士考试),落第。1886年第二次赴京参加会试,落第。1889年第三次赴京参加会试,2月始登进士第。8月赴广西,见广西巡抚马丕瑶,任掌抚署文案。1890年补广西来宾县知县、未赴任,旋派任阅边随员,充乡试阅卷官。1891年任荔浦知县。1895年挂印返籍。1896年开始担任沅州府学教授。1898年在衡山研经院任山长,符定一、赵恒惕(后任北洋军政府湖南省省长)等人即在吴獬处从学。1916年在湖南省高等师范任教,深受省长谭延闿敬仰,被推举为国民代表。

1909年,吴獬写了一篇 “《袁氏巴陵改港祠四修谱》序”。文章的末尾是这样写的:“宣统元年己酉秋,赐进士出身、同知衔、广西前任知县吴獬凤笙拜撰。”这说明,至少在1909年时,吴獬尽管为学官,但其官衔品级已是正五品的同知衔(清知府为从四品衔)。吴獬政治上最后的官职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地师级学官。1898年,吴獬写了一篇《诰封安人伍苏氏节孝传》。文章末尾是这样写的“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暮春,赐进士出身、前任广西荔浦县正堂、世侄吴獬凤笙顿首拜撰”。由此可见,吴獬的“同知衔”是在1898年之后才有的。吴獬能当县令,不是靠祖荫,不是靠捐资,而是全靠自己的才德。

吴獬死后,熊希龄、谭延闿、符定一撰的挽联,才调文采自不消说,其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可以看出此三人是发自内心敬重、珍惜吴獬其人的。熊联:八股时文天下重;一身正气九州名。谭联:盖倾麓山,讵料数年成诀别;名流湘水,相知念载化云烟。符联:衡岳传经,有缘慧眼蒙知我;京华奉讣,无力奔丧愧对公。谭联所流露出的对吴獬的依依惜别之情、近百年之后读之、依旧跃然纸上,让人亲切地感受到谭延闿仿佛就站立在我们的跟前。熊希龄是才子、政治家,曾任北洋军政府内阁总理。谭延闿亦为才子、书法家,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政府主席,与宋美龄是干兄妹,谭父是清两广总督。符定一(曾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是毛泽东敬重、感恩的老师。我们不能不说吴獬的死后哀荣、应当是临湘人永远的骄傲,吴獬死后哀荣达到了其政治上另外一种高度。

祖上三代为官,吴獬早年家境殷实,读书读到了21岁。1863~1868年先后在临湘莼湖书院、湖北通城青阳书院任教,1869~1872年参与编修《临湘县志》,从22岁到31岁这10年时间吴獬任教、编县志、拿工资、养家糊口而已。1872年吴獬31岁时,妻李氏病故;1873年吴獬32岁时,父死;此时的吴獬经济上一定有些艰难,且中年丧偶为人生一大哀恸。1877~1879年吴獬36~38岁时在家乡任私塾先生。1880年吴獬39岁时第一次赴京参加会试;这是要盘缠的。1882年吴獬41岁时再婚。1889年吴獬48岁时中进士,作县令,后为学官,拿国家工资;其经济状况好转。但此时,吴獬已儿孙满堂,家庭经济负担应是较重。吴獬长子吴昱,永州扩运局局长,广西省政府参议。次子吴震亚湖南达材法政学校毕业,新化县县长。小儿子吴早,“历办公务”。供三个儿子接受高等教育无疑是要一些钱的。综观吴獬一生,有俭朴之风。1917年吴獬76岁时讲学岳麓山,“初至日,布袍、油纸伞,踏钉鞋入室”,其他学者几乎把吴獬当作下人看待。过了不久,湖南高等师范举行毕业典礼,省长谭延闿亲自参加;吴獬在盛夏之时,“独着蓝衣布大褂裤”,手持蒲扇坐在教室里,众人不知吴为何许人;当谭省长以完全平等的态度与吴亲切攀谈时,人们方知此为名士吴獬先生。吴獬《一法通》第三节《支纸置》里有一句话:“人人道我无行止,君到无钱便得知。”此十四字,或许可以作为吴獬俭朴行为的注脚。晚年的吴獬,经济上并不宽裕。1918年吴獬去世,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其墓葬极其简陋,与当地农民无二,据此完全可以推测晚年的吴獬应该是清贫的。所不同的是吴獬墓联为熊希龄所撰:“仁心普及千秋颂,正气长存百姓讴。”吴獬的一生清贫而高贵。《一法通》上的“上陪得玉皇大帝,下陪得卑田乞儿”,即是吴獬一生真实的自我写照。

才调性情

吴獬有着卓越的才华。题陆城渔梁亭联:枫叶荻花,秋色弥天谁管领;江村水国,春潮拍岸任浮游。题岳阳楼联:每眼前望吴楚东南,辄忧防海;祗胸中吞云梦八九,未许回澜。此二联对仗工整,大气磅礴,意境沉雄,美仑美奂,是为千古绝唱。吴獬的才调已经远远不仅仅是做一个中国边远地区县令的器宇。

吴獬有着正直的人格。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正是满清腐朽统治已经走到尽头、清皇朝日落西山摇摇欲坠之际,正是 “正人去国”之时。吴獬即为国之“正人”。吴獬考进士的八股文中有一句话:“何堪不晓事长官,转使穷年冻馁。”这句话说明时年48岁的吴獬对社会现实已有深刻的感触,并持有社会正义感。1895年吴獬作荔蒲县令时,请办贩卖人口的“猪崽案”,想为社会匡扶正义,为民请命,但得到的结果却是上峰不予理睬。吴獬从此看透了腐朽的清官场,“不乐吏职”,甘愿去作清贫寂寞的教书育人的学官。

吴獬有着朴素的情感。《挽胥鄜泉师联》中有云:“••••••地老天荒诗卷在;••••••山颓木坏泪痕深。”《题妹像赞》中有云“••••••我则文章、政事,一无所酬,宜乎一执笔而不自知泪泗之横藉也。”吴獬的戒烟歌、戒赌歌、放足歌都对劳动人民的疾苦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吴獬有着诙谐的性格。七言绝句《杨和尚》:“南门楼上杨和尚,化一文钱用一文。我管官钱八千串,多疑多忌不如君。”《题李泽贻小像》中有云:“义不掌财富不仁,翁义翁仁偏不贫。”戏题灵屋、夜壶联:“篾扎纸糊,经不得风,过不得雨,鬼住;泥做火烧,装不得茶,熯不得酒,卵用。”

滋育后人

吴獬最大的社会贡献是编了一本《一法通》。作此书的原意是促进青少年儿童启蒙教育。吴獬自己也说,教育实践证明,《一法通》比其它课本读物更容易被青少年儿童所理解接受。“人是铁,饭是钢”,“聪明有种,富贵有根”,“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均出自《一法通》。吴獬的《一法通》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起到了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的作用。另外,《一法通》也陪伴了毛泽东一生。1971年林彪坐飞机跑人,周恩来请示毛泽东处置办法,毛泽东写下了一句话“天要落雨,娘要嫁人”。后来,为了找到此话的出处,忙坏了中央的大秀才们,他们翻尽史籍,遍阅图书,终于在吴獬的《一法通》这本小书上发现了“天要落雨,娘要嫁人”八个字。李锐(平江县人。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曾任候补中央委员、中组部常务副部长)著的1994年版《庐山会议实录》记载的毛泽东的几次讲话中毛使用的谚语几乎皆出自《一法通》。“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是毛泽东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批彭德怀时,回忆自己在遵义会议后重掌军权而说的;“一法通”第八节《庚梗更》第七十九言即为“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庐山会议实录》第70页记载了毛泽东这样一句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人都有保卫自己劳动果实的本能”;《一法通》第二节《江讲绛》第二十四言即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庐山会议毛泽东在批彭德怀的讲话中,有一次肯定陈云经济方面的治国能力时讲了一句“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一法通》第六节《齐起气乞》第四十九言即是“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再如,毛泽东1956年6月写的《水调歌头•游泳》第一句为“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一法通》第十一节《鱼雨御》第十八言即为“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抗美援朝之际,针对美国有原子弹,毛泽东下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一法通》第十六节《歌果各》第六十九言即为“纸老虎,莫戳破”。《毛泽东选集》有一篇文章引用了一句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一法通》第三节《支纸置》第一百三十二言即为“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毛泽东晚年手书“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给张玉凤;《一法通》第九节《元阮愿》倒数第三、第四句即为“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毛泽东曾手书“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给斯大林祝寿;《一法通》第九节《元阮愿》第六十言即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1966年7月8日毛泽东致江青信中有这样的文字“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一法通》第二节《江讲绛》第八十八言即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推想:毛泽东求学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时,完全有可能扎实研读了吴獬的《一法通》,并从中汲取了丰厚的养分。另外,辛子陵著的《毛泽东全传》中记载,红军长征途中打到四川时,为了团结少数民族、减轻红军北上阻力,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一个四字韵语的布告,其最后一句“草此短歌,广泛宣传,真正做到,各族平等”,就完全是从吴獬的《放足歌》最后一句“草此短歌,广为宣传,真正做到,男女平权”化用而来。

其他的话

从吴獬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到吴獬自己,再到吴獬的长子吴昱、次子吴震亚,五代人连续为县处级以上干部。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吴獬次子吴震亚(吴獬续弦刘氏所生)的长子吴继刚1921年生,65岁离休后受聘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现生活于长沙市城区某简陋旧房5楼。吴獬长子吴昱(吴獬先妻李氏所生)玄孙吴维黔70多岁了,现生活于临湘市城区西正街某处。聂市镇金圣村方氏有人称是为吴獬女儿的后裔。《临湘市教育志》人物传记载:吴平平,聂市镇人,吴獬第五代后裔。这说明,吴獬儿孙有一支迁到了聂市镇居住、生活。

笔者观察吴獬嫡孙吴继刚先生,传说中吴獬个子矮小或许属实。从书上看吴獬先生头像,可知先生五官端正,气质高雅。

吴獬的同科同考室进士湘乡人曾广钧(2010年11月5日下午笔者出于对曾广钧的尊崇,特别咨询湘乡市史志办周向荣同志,可惜清同治湘乡县志,仅仅记载:曾广钧,别号重伯。咸丰时代人。书法家,融汇南北派,笔力矫健)1922年所撰《吴凤孙先生传》,笔力雄深雅健,感情朴素真挚,给了后人一个形象生动的吴獬。1926年吴獬子侄重印《不易心堂集》时,毛泽东深为惋惜的恩师易培基(曾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国民政府农矿部长)写了《同年吴凤孙先生遗刊题词序》。1991年纪念吴獬诞辰150周年,临湘市政协组织召开纪念会,出版了吴继刚主编的《一法通及其他》。1992年,方昌期、李秋帆执笔撰写剧本《吴獬》,梅实修改为电视剧《吴獬》上、下集,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吴楚东(吴獬玄孙)执导。1992年,为纪念吴獬先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以95岁的高龄、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之尊,撰文纪念吴獬,称吴獬为“湖湘先贤”,并题词“毋忘前贤功德”;湖南省原政协主席刘正题词“桃李成蹊,后人景仰”;湖南省原政协主席徐君虎题词“桃李满天下,遗爱在人间”。1996年梅实创作新编历史剧《弃花翎》,全国各地汇演数百场,获文化部“文华奖”。2001年在金鹗山公园举行吴獬诞辰160周年纪念会。2009年临湘市成立“吴獬文化研究协会”,李东雄等创办会刊《吴獬文化研究》。2009年1月何培金先生编的《吴獬集》出版,对研究吴獬、史料价值极高。

吴獬是临湘几千年文明史上璀璨耀眼的文化明珠,我们更希望《一法通》迅速扩大读者群,融入中国主流社会。

---------------------------------------------------------------------

岳阳本土怪才“害筋哩”------吴獬老爷

我从小就听“害筋哩”的故事,确实是怪才。

 1、吴獬小时侯就聪明,有人考他:你这么聪明,能把我骗到天井里面去,算你厉害?吴獬马上回答:我不行,只能把你从天井里骗上来。   出题人赶紧跳下天井:你骗我上来唼?   吴獬说:我已经把你骗下去了,我还管你上来不上来。  这一年,吴獬才9岁。

 2、又一日,吴獬的老母亡故了,他亲往桃林街上,请人为老母扎灵屋,谁料这扎灵屋的师傅有些无聊,他对吴獬说,我出一个对子,你对上了,这灵屋就不要钱:新灵屋,篾扎纸糊,经不得风,见不得雨,鬼要;<br>    吴獬这时好不气恼,跟他对吧,痛失高堂,哪有心思,不跟他对罢,又恐他添油加醋,传出去让人笑话。正这时,他一眼瞧见那师傅的床底下有把夜间接尿的夜壶,于是接对:旧夜壶,土筑火烧,装不得茶,烧不得水,腩用。

 3、有一次,吴獬请一位谢姓翰林来家吃饭,谢翰林觉得菜肴味道淡了,走到厨房里,舀了点盐加进菜里。吴獬笑道:“谢公,在下有一副上联,请赐对。”谢翰林含笑回答:“谢某洗耳恭听。”于是,吴獬念道: 谢翰林要盐,抽身去讨; 吴獬出的这一上联,其中是将谢翰林的姓字“谢”,抽出“身”字,便成“讨”字。谢翰林亦具捷对才能,他略加思索,答道: <br><br>吴学士吃菜,倒口便吞。 谢翰林的下联,其中将吴獬的姓字口天吴,“吴”字倒过来便成“吞”字,笑说吴獬进餐时狼吞虎咽。两人对罢,抚掌相视而笑。
 
---------------------------------------------

就象昨天在长沙王陵公园意外看到八发奇樟,昨晚在QQ上和萍如聊这事的时候,萍如还说他们那里的说法是,樟树菩萨应远不应近,呵呵。今天在岳阳意外看到周瑜和小乔的墓。周瑜的墓在金鹗山,也就是吴獬曾任山长的金鹗书院所在的金鹗山,二者相隔不远,隔了一座小山,据说在这个金鹗山,吴三桂反清起兵之后,派吴应麟驻兵于此,曾发现这里的战壕与周炮。而小乔的墓,则是在岳阳楼景区。由于小乔是个大美女,墓又在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景区,所以现在看到的是,小乔的墓修整得比较好,而周瑜的墓,是在山坳之中,如果我不问当地人,还找不到这墓,也没怎么修整。不过,周瑜的墓在山幼中,靠山面南,似乎风水很好。

 

 

以下照片,据景区工作人员说,这是小乔47岁的时候的自画像,真品在岳阳博特馆。周瑜的夫人,真实的小乔,原来如此。

 

 

在岳阳楼景区,有个以百家姓为主题的工艺品商店,以下是现场情况(店主把吴姓的位置安排的蛮好,不知道是不是与岳阳的怪才名人吴獬的功劳有关,呵呵)

 

  

 

以下是本人在岳阳楼的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