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岸吴氏宗祠的中华礼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goh  文章来源:西祠胡同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20 11:40:13  文章录入:goh  责任编辑:gohwu
 
浅析北岸吴氏宗祠的53件中华礼器 礼器是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分、等级与权力。 礼器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氏族贵族的出现而产生的。进入商周奴隶制社会后,礼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礼治”的象征,用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从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即用以“明贵贱、辨等列”。这时的礼器包括玉器、青铜器及服饰。 玉礼器在整个原始和奴隶社会占据着统治地位,为人神交流的神物,国之重器。因而它们的做工都十分精细,造型最为精致,选料更是考究。如璜、琮、圭、璧、戚、钺、戈、璋……等等传统礼器,从整器上看,件件都堪称是国之珍宝,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夏商周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时代,青铜礼器十分发达,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或将乐器与礼器并列)四大类。食器包括炊器和饮食器,主要有鼎、鬲、甗、簋、盂、簠、盨、敦、豆等。酒器包括饮酒器和盛酒器,主要有爵、角、斝、觚、觯、觥、尊(包括鸟兽尊)、卣、壶、瓿、罍、方彝、缶等。水器主要有盘、监、盉、匜等。乐器主要有铙、钟、钲、铎、錞于、鼓等。 道光六年(即1826年),北岸吴氏族人吴应晟主持了北岸吴氏宗祠的重修工程。其时,吴应晟出任清朝礼部所属太常寺的典簿,专职管理皇家祭祀礼器。 清廷入关后,对中原文人“编考钟鼎卣彝、书画法帖、窑玉古玩、文房器具,纤细究心,更校古今鉴藻”,“居今之世,而与古人相见”的涵养功夫非常重视。清帝对鉴藏古代工艺品有浓厚兴趣,并按照典范来约束当代工艺制作。清代自乾隆始整个社会的风尚都倾向复古,这对于日后仿古工艺的盛行起了决定性作用。悠久的历史使得古代的事物成为国人心目中敬畏和崇拜的对象,传统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乾隆朝仿古器,既包括仿商周鼎彝、仿秦石鼓、仿汉博山炉、蚕纹璧,也包括仿汝、哥等宋代名窑,甚至还有仿永乐、宣德青花,仿成化斗彩等,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则是对商周,特别是西周青铜礼器的仿制。青铜礼器作为正统思想中理想的礼乐制度的集中体现,是古典美学的凝聚,故而成功的仿制这类器物,未尝不是清帝对于重现圣王时代的自矜,同时也是对当时宫廷工艺典范的一种探索。因此,仿古器一直是清宫最高等级的陈设品。 北岸吴氏宗祠的这些古礼器,当是取样于清廷仿古之物。吴应晟显然深受当时最高统治者个人喜好的影响,他虽然不能陈设原物,但却将这一最高的礼遇用另一种方式呈献给了自己的祖先。中国日报新闻图片网11月27日《徽州惊现大面积中华礼器石雕》文:“他在建自家宗祠时,冒着欺君犯上的风险,将当时皇家的五十三件国宝礼器,雕刻在自家祠堂的天井水池内的围栏上,供奉给自己的祖宗,这在徽州乃至中国的宗祠中也是没有的。”新华图片社11月27日《歙县一民间古祠堂雕有皇家祭祀礼器》文:“吴氏宗祠建于道光六年,建祠堂的吴氏先人吴应晟是当时清朝礼部太常寺典簿,专管皇家寺庙礼器。将皇家的祭祀礼器雕于自家祠堂内在当时有僭越之嫌。”人民图片网亦有18幅照片同时刊登。 当年,吴应晟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将皇家的五十三件国宝礼器,雕刻在自家祠堂的天井水池内的围栏上,供奉给自己的祖宗;200年来,53件礼器之所以能够安然无恙,这都与徽州的宗族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