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源:金庸最佩服的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13 19:38:42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吴清源:金庸最佩服的人

“古今中外我最佩服两个人,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

这是一句极高也极富煽动力的评价。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大侠,笔走龙蛇,笑傲江湖,以不世出之天才为世人重塑一瑰丽奇绝的武侠世界,也为自己赢得了赫赫威名。中国人爱讲“文如其人”,真不知,赋予令狐冲、杨过、张无忌、韦小宝等以精彩生命的人,自己的生命该是何等精彩!胸中有着何等丘壑!眼中又能瞧得起何人呢?

佩服范蠡。想想也是。范蠡胸藏韬略,腹有珠玑,出奇谋妙计,佐勾践复国,立功名于天下,成千古之佳话,而又功成不居,全身而退,略施小计,囤积居奇,即富可敌国,成商贾之始祖,终携绝色西施泛舟烟波浩淼之五湖,不知所终。智慧、功名、富贵、风流、闲雅,总之,一个男人所能拥有的一切范蠡无不集于一身。此种人生,难怪阅尽人间风景的金庸也艳羡不已!

那么,吴清源又是何许人也?

正是抱着这样的好奇心,我读了吴清源自传——《中的精神》。本想饱览波澜壮阔的人生风色,没想到触目却是一片中正平和,冲淡温馨。

也许对圈外的人来说,吴清源的名字多少有些陌生,但对围棋界的人来讲,“吴清源”三个字无疑是泰山北斗,如日中天。

吴清源,1914年出生于福建福州的名门望族,后举家迁入北京,很早即在围棋上表现出过人的天分。早年以“围棋神童”出入段祺瑞府邸及北京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棋席,14岁东渡日本,开始其职业棋手生涯。1933年,年仅19岁的吴清源运用自创的“新布局”,对阵本因坊秀哉名人,翻开了围棋史上崭新的一页。此后二十余年,吴氏横扫千军,超迈前贤,雄居“天下第一”的无冕王位;尤其是那些被喻为“悬崖上的白刃格斗”的“升降十番棋”,更是充分展示了其过人的意志和才华。1961年,不幸遭遇车祸,吴氏渐渐淡出一线比赛。步入晚年,淡尽铅华的吴清源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提携后进、促进围棋国际化和中国围棋的发展上,最出人意料的是,他更以毕生之体悟,融汇古老的中华文化,提出21世纪的围棋——六合之棋。

正是最后的一笔,吴清源完成了从“一代战神”到“旷代宗师”的转变,也正是这一点使金庸无比敬仰,不吝称赏:

围棋是中国发明的,近数百年来盛于日本。但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比肩。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这门以争胜负为惟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吴氏一生波澜壮阔,精彩纷呈,其征战历程、人品志趣,对棋士和爱棋之人当是取之不竭的宝山,只不过,“游山如读书,深浅在所得”(陆放翁诗)而已。令我这个外行人感兴趣的是吴清源这个耄耋老者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小小纹枰,白子黑子,淡淡的香茗,冉冉飘浮的几缕炉香,两个盘腿而坐的棋士在这方寸之地,随着清脆悦耳的落子声交流对棋道、对人生的看法和体悟。似乎没有比这更能代表传统中国人对风雅、闲静生活的理解了。尽管,时断时续的落子意味着相互的争夺,多少附带着些冲动和戾气,但带给人更多的毕竟是内心的宁静和人生的大智慧,因为任何的浮躁和短视都可能导致功亏一篑。我常想,一个热衷于手谈的人,必定是一个内心容易安静,心志比较专一的人,至少吴清源如此。

吴清源的成就当然有赖于他的过人天分,但他内心的宁静和对围棋的专一也非常人能及。吴氏一生在围棋领域堪称精彩迭出,波澜起伏,围棋以外的人生却相当平静、简单,甚至有些苍白。他的弟子,早已成为大师的林海峰当年初履日本,吴氏在教棋之前先告诫他:“追二兔不得一兔。”而多年以后,林海峰依然记得吴氏深夜打谱摆棋的情景,

“时近午夜,蒙胧中欲去洗手间,经过恩师房间猛然全醒,只见剃着光头的他在藤方凳上正襟危坐,置身于微弱的灯光下,凝固在冰冷的空气中,半闭双眼,两手自然垂放在两膝上,恍如一位高僧在打坐,令人敬畏;又俨然是位学者在思索,神情专注;更像是位严师,在默默注视着弟子学棋。当时,恩师全然没有觉察我的出现,而赫然印入眼帘的这一幕,却深深地铭记在我的脑海和心头。”

专注到了极点,简单到了极点,也就深刻到了极点,这是吴氏多年的心得,也是吴氏作为大天才的一部分。只可惜,心迹的杂乱和浮躁,已成为当今整个社会的通病,在这个乱哄哄的世界,能够静下心来,简单地,认认真真地,只钟情于一件事情,反倒成了大多数现代人生活中的难题。

中国文化品人论事讲求境界,而至高境界的抵达,不仅有赖于目标的专一,还在于目标专一后的专注修为。吴清源棋艺的不断精进,臻于化境,正在于他深明棋无止境,艺无止境,学无止境的道理,惟日惟新,专注修为。

从照片上看,青年的吴俊朗清秀,老年的吴清癯平易,形容举止,总令人联想起金庸小说中闭关修炼的高人,吴氏的一生似乎就是专注修为的一生。其实,这本《中的精神》是吴清源的第二本回忆录,早在1984年,也就是吴氏70岁时,就出版了回忆录《以文会友》。18年间,两度自述,比之于第一次叙述,在《中的精神》里早年的龃龉、不快更加飘然远去,代之以更多的感恩和怀旧,语调平和、温馨,透露的心态通达而恬淡。吴说,“当然,要达到‘中’的境界,并非易事。这需要精神上的修养。”正是凭借不断的修为,吴将自己的棋艺从技艺推向了哲学。

专注修为意味着积淀、沉潜,意味着缓慢地渗透、持久地用力,意味着无日无时的反省和反省后的顿悟。吴清源的这一点在当今社会恐怕也成了相当希罕的东西了吧!

时间如果好比流水,那么,人生就多多少少有点像滔滔东去的长江。源头总是涓涓细流,浅小清澈,一路欢歌,奔涌前进,随着支流的渐渐汇入,终成磅礴之势,等到翻山越岭,奔入三峡,汪洋恣肆,不可遏抑,卷起千堆雪。待到左冲右突,宣泄够了,见识够了,也壮观够了,终于明白自己的宿命是要归入大海。于是,河道宽了,流速慢了,心态平了,从容,大气,波澜不惊,却蕴涵力量。

要体验人生航向的专一执着和阅尽沧桑后的舒缓平静,不妨读读《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