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纪念吴敬梓 诞辰310周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芥子  文章来源:本站综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1 8:31:30  文章录入:芥子  责任编辑:芥子
 

星报讯 今年,是一代文豪吴敬梓诞辰310周年,11月26日上午,由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文联、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滁州市人民政府、滁州学院主办,全椒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吴敬梓诞辰310周年纪念大会”在全椒县隆重举行,省市领导、海内外研究儒学的专家学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全椒乡贤共300多人齐聚吴敬梓诞生地全椒县,探寻儒林文化的发轫起源,解读儒林文化的精神内核。活动上,以《儒林外史》书中人物匡超人为原型,精心编排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现代舞台庐剧《匡超人》,进行了“重磅”首演。

本次活动举办期间,全椒县还举办了由著名学者李汉秋先生等编著的《吴敬梓集系年校注》、《儒林外史鉴赏辞典》首发式,成立了中国儒林外史研究会(筹),同时召开吴敬梓诞辰310周年纪念大会、中国儒林外史高峰论坛、参观吴敬梓纪念馆、吴敬梓故居复建工程以及全椒襄河景观带、参观纪念吴敬梓诞辰310周年纪念书画(馆藏精品)展等。

据龙虎网讯 由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文联、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滁州市人民政府、滁州学院主办,全椒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吴敬梓诞辰310周年纪念活动”,11月25日至27日在安徽全椒县举行。中国研究儒学的专家学者齐聚全椒,探寻儒林文化的发轫起源,解读儒林文化的精神内核。

上演庐剧大戏,本土味道浓

记者发现,此次纪念吴敬梓诞辰310周年的活动穿插了全椒的本土文化、地方特色,乡土味很浓。26日上午,由全椒县宣传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全椒县文化传媒演绎有限公司把吴敬梓笔下的《匡超人》用安徽地方戏——庐剧的表演形式呈现给广大观众。这种本土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让人享受了一场地道的文化大餐。

庐剧旧称“倒七戏”,是安徽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淮河及长江两岸,以皖西、皖中、皖东三个地区分为上、中、下三路,各具不同的艺术特色,2006年,庐剧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椒庐剧唱腔婉转抒情,道白接近地方方言,新编剧《匡超人》的创作与表演,在继承庐剧传统精髓艺术程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气息与时尚元素。

表演中,出现了像“枪手”、“文凭”这样的台词,加上演员略带乡音,引得观众阵阵发笑,颇为有趣。《匡超人》是根据《儒林外史》相关章节改编,剧中故事跌宕起伏,融合并体现了全椒的本土文化特征,故事反映社会现实,也给人们深刻的教育意义。

《匡超人》虽然是传统的地方特色庐剧,但记者发现在观众席里面,有二十多岁的学生,也有九十出头的老人,各个年龄层的都有,其中有不少80后、90后。戏剧一开场,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年轻人,很多是第一次现场观看庐剧。参加观看首演的人挤满了观众席,后面和两边还站满了人。表演共八场长达两个多小时,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人中途离席,都看到了最后。

一位观众告诉记者:“这场庐剧有看头,《儒林外史》通过庐剧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让人们领略了《儒林外史》的独特手法、庐剧的艺术魅力以及全椒的文化特色,同时也感受到了《儒林外史》的启示。”

微博参与现场直播,与博友交流互动

此次活动微博参与了现场直播,大家通过微博进行交流互动。在《匡超人》的演出现场以及中国儒林外史高峰论坛上都有微博的参与。记者在《匡超人》表演现场,一位叫“杠后开花”的博友说:“纪念大会的教育意义重大,不虚此行……庐剧演出:真实、形象、生动。”还有一位博友说:“我是一个学生,坐我旁边的是一位已经九十多岁的老爷爷,一起看庐剧,我们都很喜欢。”……

在中国儒林外史高峰论坛上,众路学者专家各抒己见。北京大学刘永强教授说:“《儒林外史》的文本特性、文化跨度大以及接收障碍,导致读者的接收困难,传播也就困难。”南京大学苗怀民教授:“失落与追寻,是对《儒林外史》思想内涵的解读。读罢,让人感到失落、感到愤怒、感到悲凉,但同时,里面的社会责任感,也让人感到温暖和希望。”

记者在全椒了解到,从2011年2月份开始,全椒县对吴敬梓的故居实施复建工程,与此同时,还建设儒林文化街区,街区包括儒林商业街、吴氏宗祠广场、探花第以及儒林岛上孔庙、国光楼、薖园、民俗老街等,主要以明清文化为特色,打造“烟尘锁孤岛,一梦回明清”的儒林文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