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翰香与补缺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启昌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26 20:07:06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吴翰香与补缺桥 
 
  吴翰香与补缺桥

      补缺桥,建于1897年的石拱桥,历经11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然完整无损,被凉山州列为第一批州级保护文物。出资主持修桥的是官至两广总督的雷波人吴翰香。 
  
  雷波县汶水镇桂花村境内有一座建于1897年的石拱桥——补缺桥。补缺桥被凉山州列为第一批州级保护文物,历经110多年的风雨,补缺桥至今仍然完整无损,而当年修桥时栽植于桥头的桂花树已荡然无存;出资主持修桥的吴翰香早已作古。人去桥在,人们从桥上走过,不免会想起,那位吴氏家族中从桥的水沟边走向外面的世界,戎马一生,官至两广总督的吴翰香老人。
  吴翰香于公元1865年清同治年间,生于雷波县牛吃水水沟头,现为汶水镇桂花村。本名吴宗禹,翰香是他的号。水沟头是汶水与永盛地区的分界线。名曰水沟头,就是有一条水沟将汶水与永盛分开。这条水沟是一条季节性很强的水沟。春冬季,水沟里的水很小,仅够水沟两边农户饮水和灌溉粮田,行人过沟非常平安。但是,到了洪水季节,水沟里的洪水就像发怒的黄龙,浑浊的洪水吼声如雷,波浪一浪高过一浪,行人根本无法过沟。有铤而走险者冒险过沟,被洪水卷走的悲剧不时上演,吴翰香幼年生活在水沟边,目睹过一幕又一幕悲剧发生。
  清光绪13年,即1887年,自幼好学的吴翰香中进士。是年,在宜宾市屏山县参加时任两广水师提督李
  的部队,开始了他一生的军旅生涯。在李 手下,吴翰香一步一个脚印前行,由于才能出众,慢慢得以提升,到光绪23年,即1897年,已任两广稽查公所会办,同时,被两广总督张仁俊任命为虎门陆军学堂总办,负责训练培养新军连、排长工作,经常往返虎门与香港之间。其间,秘密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成为其得力助手。
  1907年,吴翰香任管带的第三营准备起义反清的计划泄露,三营便在广州仓促起义进攻总督衙门,未能成功,继而转攻军械库,均遭到水师提督李 的严厉镇压,近百名将士英勇牺牲。起义发生时,吴翰香在香港未能参加,得知起义失败后,他迅速将暴露身份的将士转移到香港、虎门等地秘密保护。因为没有参加起义,李 只是怀疑吴翰香有不轨行为,但却没有实据。于是,吴翰香被停职审查1年后官复原职,而李 晋升为两广总督。
  1908年,发生英国商船广发轮被劫持大案,吴翰香侦破该案有功,经李 保举任水师提督,加三品顶戴,原有官职仍然兼任,这样,吴翰香手上已掌控着10余万军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吴翰香积极投入其中并荣立战功。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亲自授予吴翰香为中华民国陆军少将军衔,颁发文虎勋章,任命吴翰香为两广督军兼总督。在袁世凯窃取大总统阴谋称帝前夕,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失败后,吴翰香被迫通电下野移居香港,继续指挥随从部下积极进行反袁活动,袁世凯多次派杀手刺杀吴翰香,均被挫败。1925年,吴翰香由香港移居天津永丰里定居,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72岁高龄的吴翰香恨不能亲自上战场杀敌,于同年8月忧愤而故。
  吴翰香一生戎马倥偬,是雷波县清末民初最为显赫的人物。1897年,已任两广稽查公所会办兼任虎门陆军学堂总办的吴翰香回到家乡,看到水沟头仍然没有桥供行人通行,于是,拿出银两在水沟上修建石拱桥。传说新桥建成,请德高望重的长者踩桥通行那天,当地群众吹唢呐,打锣鼓,耍狮子,热闹非凡。
  石桥建好,取一个什么名字呢?根据当地山的走势,水沟好像将山冲开一个缺口,而建起的石桥正好把两边的山连为一体,刚好把缺口补上。为此,吴翰香提议取名为“补缺桥”,大家听后都竖起大拇指称赞。之后,踩桥的人们一起在桥头种植了一株桂花树,立一块石碑,上书“补缺桥”三字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