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吴若传说今道古 慧昭寺指点迷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万点红灯…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23 9:02:16  文章录入:w8884876  责任编辑:w8884876
 

 

长岭美景。

第四回    吴若传说今道古  慧昭寺指点迷径
        诗曰:
        流离失所去无疆,
        寻村挨户充饥肠。
        天下太平遍地好,
        乱世饥荒到处难。
        且说腊月十六日,吴若传一家四口离开了朱坑桥,沿着瑶溪逆水而上。过张家,越龙畈,来到九都九条坑,第一数琅坑的琅坑村。吴若传抬头张望,但见村居簇簇,高低错落。破旧的楼房东倒西歪,断墙残壁,一片凄凉。这与老百姓口头上传说的九都源里第一富裕村,相差甚远。村民自己都难以果腹,哪有余粮接济外乡流浪人?
        吴若传带着这个疑问进村,从一位施舍老人口中获知,所谓九都九条坑,第一数琅坑的传说,那是指几百年前的乾隆盛世时期而言的。那时候国泰民安,没有战乱。琅坑土地肥沃,山货丰盈,农家生活自然富裕。现在不同了,朝廷腐败,西方列强入侵,鸦片输入,白银外流,苛政如虎,民不聊生,虽处深山老林之中也在所难免。昔日之富裕琅坑,早已烟消云散。要口吃的也是甚难。
        是夜,吴若传一家住宿在琅坑村脚的三元帅庙中。三元帅者,指陈、胡、方三姓之祖。因为琅坑村原来住居着陈、胡、方三姓,故所谓三元帅庙其实是三姓家庙。用芒花扫扫地上的灰尘,草席一铺,破棉絮一展,以庙为家。加上村中乞讨也只吃了个半饱,北风吹来,饥寒交迫,如此场景,好不寒碜之至。
        有诗为证:寒风如刺入骨髓,饥肠似鬼把命催。
                  三元庙中神尚在,当救吴家这一回。
        好不容易挨至天明。吴若传思量,此地贫困,不是久留之地。收拾破烂家当,寻琅坑狭长谷地,望西北而行,向南川村而来。不料南川也是荒凉之地,乞讨未果,忍着饥寒,翻越九都源与八都源之间的大山——南岭。这南岭,上下是有二十华里的路程。山路弯弯,民谣云:南岭弯弯廿四拐,卯时走起酉时歇。可见此岭山路崎岖,将至岭头,忽见阴霾袭来,雪花铺天盖地而来。吴若传带领家小,速速赶至岭头凉亭躲避。雪花随风飘入亭中,四人畏缩一团,真是叫天不应。
        但见凉亭墙壁上写着一首打油诗,道:
        过客匆匆到凉亭,不嫌富贵不嫌贫。
        南岭弯弯廿四拐,曲曲折折奔前程。
        吴若传怕大雪封山,不敢在凉亭停留,冒雪而行。夜幕将临的时候,吴若传一家终于到了下八都的秋源村。吴若传在村中乞讨,一位姓章的老人,留下他们一家在火炉上烤火,还熬了苞萝糊让他们充饥,吴若传感激得千恩万谢。章老道:客官,现在世道炎凉,家家都是贫苦难当,今晚但留你一宿,明天你还是往隐将村去吧,那里山多人少,种苞萝(玉米)的人多,你讨口吃的也容易些。
        秋源水是从千亩田山峰中流出来的。逆秋源水而上,还有四五个村庄,其中有个村庄叫外坪。民谣云:八都八个坪,第一数外坪。但最有名气的村庄,还是隐将村。传说明朝开国功臣之一的刘伯温(浙江青田县人)在此村找到了为朱元璋出生入死打天下的著名将领常遇春(安徽怀远人)。
        隐将原名叫黄莲村,因此地山坑中盛产一种名贵的中药——黄莲草而得名。据有关草药书记载,黄莲草是一种对止泻有奇效的良药。常遇春在年轻时跟随母亲讨饭流浪到此,并长期住居下来。关于刘伯温在隐将找到常遇春的生动故事,当地老百姓几乎人人会讲。
    朱元璋打天下之后,为纪念常遇春为明朝建国打战有功,就将黄莲坑村改名隐将村。
        离现在隐将村不远的五华里处,至今还有一个小村叫黄莲坑村的。传说朱元璋下诏将黄莲村改为隐将村时,有一个中年农民心中很不愿意,但皇帝的意志又不敢公开反对。他就带着全家老少,星夜迁居到五华里以外的深山坞里,并把这没有名字的山坞命名曰黄莲坑村。以思念原来的黄莲村。时过境迁,年复一年,又到了清王朝的后期,离开明朝初年,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洗刷,年代的风吹雨打,人们早就把原来的黄莲村忘记得一干二净了,谁也不记得隐将村原来的名字了。
        第二天,吴若传全家四口沿着秋源溪边的山路,绕过一道石门,到了外坪村,见村中房舍稀稀落落,毫无八都第一村之印象。不愿停留,寻源而进,见山势巍峨,怪石峋,路径迷离,几乎到了山穷水尽之地。然过溪流,绕石壁,到了隐将村口,豁然开朗。这真是:
        山穷水复疑无路,树暗房明又一村。
        人道外坪无限好,不及隐将一点丁。
        隐将村座北朝南,农家房舍依山而建。一条自北而南的坑水穿村而下,村庄以坑为轴心,如扇形展开。参差分明的房屋,黑瓦白墙,一片典雅的徽味建筑。村庄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令人眼前一亮,清新景明。
        吴若传得到族长的允许,暂居在王氏宗祠内。时已逼近年关,天气阴沉沉地罩满乌云,阴霾压顶,非常寒冷。晚上,吴若传在祠堂内烧起了火堆取温,以抵寒夜。火光引来了许多青年后生。他们同吴若传攀谈起来。还以隐将村名的来历,七嘴八舌地讲起了常遇春隐居在村中的故事。
        吴若传从小就喜欢听大人们讲故事,有关朱元璋,刘伯温,常遇春等发生在淳安的故事也听了不少。于是从第二天晚上开始,吴若传就反客为主,给小后生讲起了有朱元璋、刘伯温在淳安的传说故事。
        腊月二十八日夜,吴若传讲的故事题目是《朱元璋小南海中拍金刚》.
        传说朱元璋小时候的一年夏天,流落到淳安进贤村渡对面的山南村(进贤村,山南村现均淹入千岛湖水域之中)后的观音娘娘庙里当小和尚。娘娘庙又称小南海,因为其整所庙宇的格局是仿照南海普陀山的普济禅寺的建筑风格建造的,不过其规模小一些而已,故称其小南海
        小南海这所千年古刹中,还植有一株特别珍贵的菩提树,它的果实外形酷似小婴儿,故菩提树又称人参果。是从印度引种来的,中国本土并没有这种树种,所以显得特别珍贵。
        长老分派朱元璋每天早晨打扫殿内厅堂,要保持清洁,不留死角。年幼的朱元璋每天起床后就去大殿内打扫卫生,他最怕打扫的是十八罗汉蹲座的位置,其次是四大金刚的头部。时长月久,朱元璋觉得这工作太单调了,心中不免有些烦躁。
        这年冬初的一个早上,朱元璋觉得心中特别烦恼,就随手举起扫帚一挥,对十八罗汉说:你们统统给我跳下来,我要打扫你们的座位。说也奇怪,朱元璋话音刚落,这十八罗汉个个扑通扑通地跳到地上来,离开原来的坐位,让朱元璋打扫。朱元璋打扫之后,又扫帚一挥,说:十八罗汉统统归位吧,十八罗汉真得自动跳回到各自原来的位置上。
        朱元璋暗自称奇,又试着用扫帚柄在四大金刚大腿上一敲,说:你们四位统统给我跪下,我要拂除你们头上的灰尘。但见这四大金刚都乖乖地跪在地上了,让朱元璋轻轻地拂除头上、肩上的灰尘。这一幕刚好被一个路过的小和尚看见,就连忙告诉长老。长老来到殿堂察看,十八罗汉座下、四大金刚头上的灰尘被扫得干干净净。这是常人做不到的事。
        长老站在殿堂上,双目紧闭,掐指算将起来。暗思朱元璋绝非凡夫俗子,但不知是哪路神仙下凡。预测天下将要大变动,我这个小庙肯定容不下朱元璋了。
        过了七天,长老把朱元璋叫到身边,对朱元璋道:贫僧怕耽误你的前程,你带上贫僧的书牒,去千亩田慧昭寺吧,那里才是你要去的地方。
        朱元璋告别小南海,肩背一把旧雨伞,身怀长老的书信,起程前往千亩田慧昭寺。
        朱元璋刚走不到两个时辰。长老接到小和尚报告,说是青田刘伯温求见。长老听说是老朋友来访,连忙整衣走到山门外等候迎接,两人相互寒喧之后,进入禅房施茶坐定,刘伯温道:此次我特来寻主。从天象上看来,吾国主正命天子最近出没在贵地一带,所以前来打扰长老,并请长老指点。
        长老道:贫僧早料到你会来此。前些时候,小寺庙来了一个小弟子。我观他非一般人物,怕耽误其志,不敢多留他,今日早上已启程去千亩田慧昭寺院了。也许此人就是你所找的国主,老友不妨尾追其后,辨认是否真主。刘伯温听了长老的话,连忙站起身,告别小南海长老,立刻启程追赶朱元璋。
        讲到这里,吴若传道:为时不早,今晚且讲到这里,明晚继续。由于吴若传声音清楚明朗,语言生动,娓娓动听,那些听故事的小后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迟迟不肯离去。
        腊月二十九日晚,那些小后生陆陆续续地又来了。他们个个都带着过年要吃的食品,送给吴若传一家吃,有米粉稞、有粽子、有馒头、有饺子、有麻糍,有冻米糖、花生,葵花子等等。小后生们还引来了许多小朋友,大家围绕着吴若传早已烧起的火堆,又说又笑,使整个王氏祠堂里充满着过年的快乐气氛,热闹非凡。
        吴若传开始讲朱元璋的故事,他说:今天我要讲的是《刘国师奎星桥下遇天子》。
        话说刘伯温起身离开进贤渡小南海,逆东源港流水而上,凡每到一个村庄,都要进村向村民打听是否看见有个小和尚路过,有的村民说不知道,有的说没有看见。到了刘伯温离开小南海的第二天中午时分,刘伯温来到东源港中段一个叫奎星桥的村庄(今千岛湖水域中)。当时日在中天,农历十月小阳春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暖融融地,非常舒服,还带有一点催眠的味儿。刘伯温走到村口,见有一座高高的三孔石拱桥,心想,这大概就是奎星桥吧?刘伯温快步走上石板阶梯,到了桥中心,低头一看,只见桥中心的石板护栏上镌刻有奎星桥三个大字。再抬头张望溪流,但见桥下沙滩上躺着一个用雨伞当枕头,双脚双手撒开睡觉的小和尚。这睡觉的架势,活脱脱一个字。刘伯温刚要想喊,这小和尚突然一个九十度的翻身,由仰卧改成了侧睡;而这一睡姿的改变,又活象一个字。
        此时刘伯温情不自禁地拍手叫了起来。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毫不废功夫。原来我要找的天子,就在这里了。刘伯温连忙三步并成两步,赶往拱桥之下的沙滩上,扶起了睡懒觉的朱元璋。刘伯温道:主公,我找你找得好苦!于是道明来意,两人一见如故,结伴同往千亩田慧昭寺。
        刘伯温同朱元璋离开魁星桥村之后,一前一后,两人路上谈笑风生,不觉到了的富山村。富山村是东源港中游最大的村庄,千灶千丁,青一色的姓方,为淳安方氏家族八大派之一。
        说到富山方氏,这里插一个故事给各位听。传说徽州府来了一位风水先生,寻龙脉到了富山村。富山人好客,请风水先生吃酒,先生不胜酒力,酩酊大醉。失口言道:贵地有一处好阴地,呼形为虎。(虎形里,今淳安县浪境坞村,墓址尚存)朝向处有很多小山包,呼形为猪。谁能将祖宗骨骸葬于此,子孙要出芝官三斗三升。第二天,风水先生酒醒,回想昨晚酒后失言,后悔莫及。因为此阴地虽为吉穴,但煞气太重。若葬之,必害风水先生双目失明。富山人求官心切,千方百计求先生指穴。先生拗其不过,只得与富山人签订合约云:下葬后,先生如双目失明,富山人赡养其一生。果然,吉穴入葬后,富山村考取功名者无数,在各州府任地方官者很多。这下苦了富山村的妇孺了,老公在外地任官,她们在家独守空房,还要轮流赡养这个风水瞎子。因此这些妇女怀恨在心,对风水先生百般刁难,更有甚者将烂哒鸡屎拌饭给风水先生吃。风水先生想,如此下去,那还了得?须破了这个风水才行。于是蒙骗她们说:你们吃苦为何?是你们的男人在外做的都是芝麻小官,带不了家眷。我现在有一制法,在虎形里祖坟前立一石坊,上雕猴子,叫你们男人马上封侯。村民不知是计,依他做了。哪知此吉穴,只荫庇子孙出芝麻官,坟前石坊上雕一猴子,风水改成了猴子剥芝麻。几年间,那些在外当官的不是得罪上司,就是钱粮难收,纷纷丢官回乡。
        按下风水故事不表,且说朱元璋、刘伯温师生两人,一路行至富山村。还未进村,就听到村中锣鼓喧天,远远看去,村中彩旗遍地,村头巷尾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好不热闹。进村一问,才知道方氏家族造了一个七个天井的大祠堂,今日适逢落成典礼。师生二人随着人流好不容易地挤到大祠堂的大门前,见很多名人贤士正在围着一块特大的空白匾额,大家都在互相推诿,无人敢上前动笔。
        刘伯温看了一下,没有说什么,同朱元璋两人挤进了大祠堂内。朱元璋从安徽风阳讨饭到浙江淳安,从来都未见到这么大的祠堂。出于好奇,他走到中堂,展开双臂,一会儿抱这根柱子,一会儿又抱那根柱子,说道:啊!这么大的柱子!但见那些柱子,原本只有一抱大,忽地变成了两人合抱那么大。惊得村民啧啧称奇!
        师生二人在方氏宗祠内绕来转去,好比进入迷宫一般。如此规模,江南少有,如此结构,非比一般。但见:
        雕梁画栋,斗拱飞檐。金柱上,镌刻名人楹联;月梁间,透雕前贤故事。雀替阴刻奇花异草,撑拱阳镌八洞神仙。天井满铺青石板,堂前尽斗积碳砖。中堂高挂祖宗画,旁壁劲书教子言。前厅巧搭,齐眉切木戏台子;后厢尊供,举案描金老祖先。堪比苏州园林胜景,直追京城殿宇金銮。
        二人观罢,回身来到祠堂门口。还不见有人动手写匾。刘伯温才口说了一句:怎么还没有人写?写字又不是请客喝酒,用不着推来推去!
        这时一个青年人看了看这个麻布棕履,衣着寒酸的外来老头,心中想,船上不着力,岸上人着什么急,便用轻慢的口气道:我们不敢写,难道你敢写?
        刘伯温听了这话,心中想,毛青年看不起老夫。故作镇静道:你们不嫌我字丑,我就写。说着,拿起靠在墙角落边的芒花扫帚,在事先磨制好的墨水大桶中蘸了几下,飞龙舞凤,一气呵成,写下敦伦堂四个大字,丢下芒花扫帚,同朱元璋一道扬长而去。
        那些围观的近贤远士,都把目光投向那块大匾上的三个大字,几乎同时惊呼:好字!好字!真乃书法大师!惊魂甫定,回过头来想找那个写字的人时,朱刘二人早已消失得无踪无影了。
        到了朱元璋平定天下,当上了皇帝之后,人们才知道这写匾的老先生是浙江青田人,姓刘,名基,字伯温。是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国师。于是富山方氏大祠堂后来被淳安人誉为是黄龙捧柱,国师踏基的富贵祠堂,为淳安四大祠堂之首。
        除夕夜。吴若传给隐将村的小后生们讲的有关朱元璋的故事题目是《朱元璋杀牛犊戏财主》。
        传说朱元璋小的时候,同徐达一起给财主放牛。有一年春天,他同徐达等四个小朋友结伴而行。他们把牛赶到离村较远一点的荒山坡上,让黄牛们自由自在的吃着青草。四个牧牛童子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来。四个人在山坡上的草丛中、灌木里躲来藏去,折腾得满头大汗,唇干口燥,腹肌肚饿。这时,有一个小牧童说:我肚皮饿了。这一提醒,大家才都感觉真的是肚皮饿了。于是四个人又漫山遍也地去找野果充饥,就是找不到野果吃的,连春天普遍生长的酸吸管(俗名酸溜溜,中药称虎文)也找不到一根。
        这时,四个牧童你看看我,我看看他,谁也想不出解决肚饿的办法来。只听朱元璋道:我们每天给财主放牛,财主小气,不给我们带吃的,要我们到山上找吃,我们总是用野果草根充饥,今天既然找不到吃的,我们杀牛充饥。其他三个牧童道:财主追问起来,怎么办?朱元璋道:看我如何应付。
        于是,四个牧童把一只小牛犊赶到一个山岩洞中,用砍柴刀把小牛犊剁死。接着又在山洞中烧起了火堆,烤起了牛肉。大家边烤边吃,把一只小牛犊吃了个精光,只剩下一个牛头和一根牛尾巴。
        天已近晚,四牧童都觉得该牵牛回家了。杀了一头牛,回去怎么向财主交代呢,四个牧童都是呆呆地站在那里,只有朱元璋想出了对付财主的办法。
        朱元璋教大家把牛皮和牛头都埋在地下,上面覆盖杂草和小灌木。将牛尾按插在岩石缝道中,用小石块嵌得死死的,让人使劲也拔不出来。然后朱元璋对大家说:你们三个人各自牵着自己的牛先回去,见到村民就哭。就说朱元璋的小牛犊占进到岩石里出不来了,朱元璋还在山上哭呢,别的事你们就不要管了。
        徐达等三人牵着牛回到村里,逢人就哭着道:朱元璋的小牛犊钻到岩石里去了,只见尾巴不见牛,出不来了。财主听到这个消息后,心中着急万分,立刻就往山上跑。跑到山上,夜幕已徐徐拉下了,一眼看去,山上灰蒙蒙地什么也看不清楚。只见朱元璋右手牵着老母牛,右手抓住小牛犊的尾巴,哭着不肯放手。财主听到老母牛不断发出哞----------的叫声,似乎在呼唤小牛犊的归来。老母牛叫一声,石缝里隐约传来小牛犊哞-----------的呼救声,朱元璋更是哭得死去活来。
        财主不知其中有诈,却认为是天意。不然,小牛犊怎么会钻进岩石中去呢?岩石里怎么会发出隐约、沉闷的叫声呢?财主无奈地对朱元璋说:算了吧,还是牵着老牛回家吧,再迟,天黑看不见路了。
        就这样,吴若传在王氏祠堂里连续讲了七个晚上有关朱元璋故事。吴若传三岁的小儿子吴祥达,和村中的小孩玩耍,也算是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  

咸丰三年(1853)正月初三日,天气特别晴朗,久违的太阳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吴若传觉得老是这样打搅人家,有些过意不去,决定离开隐将村,打算翻越千亩田到安徽一带去求生。
        吴若传一家四口,中午出发。村民见祥达一家要走,纷纷送来干粮干果,吴若传千恩万谢而去。
        这头按下不表,且说祥达一家,雪地里一路滚来,天黑才到千亩田大明寺。在大明寺后院堆放柴草的小屋里,铺地而卧。
        初六日清早,吴若传走出庙门,却是漫天雪舞。好一个高山雪景,但见:
        灰蒙蒙,白茫茫,高山银裹又素装;风簌簌,雪纷纷,浅沟冰封而隐藏。劲松皑皑撑白伞,柔竹弯弯作桥梁。野鸡疾走留竹叶,寒鸟低飞叫声惨。天幕分不清上下,四维辨不出东西。正是新春来雪早,哪知世道正遭殃。
        昨天还是一个大好晴天,今天一早突然大雪纷飞。这正如当地农谚所云:初三晴,初六雪,初七初八落不歇。看这老天爷下雪的样子,没有三四天是停不下来了。
        吴若传正欣赏雪景,忽听到妻子在呼喊祥达的小名。吴若传觉得蹊跷,连忙从雪地里跑了回来,才知四岁的小祥达丢失了。
        吴祥达的母亲急得哭了起来。吴若传一面安慰妻子冷静下来,不能哭,以免惊动寺中的和尚。一面四下张望,发现从他们的住处通往寺院大殿后门的小路上有小小的脚印。于是,吴若传跟着小脚印,寻找到大殿的正堂中。一抬眼看见小小的吴祥达学着弥勒佛的样子,盘腿坐在弥勒佛形象前的大案桌上吃着供奉的桔子。吴若传看到此种情形,赶紧跨步到案桌前,将儿子从案桌上拉了下来,紧紧地抱在怀里。
        吴若传把孩子抱到妻子身边,返身去找主持和尚,把刚才小儿爬到神前供桌上去偷吃桔子的事讲了一边,连忙道歉道:是小民对子女管教不严,冒犯神灵,请主持谅解。主持老和尚听了吴若传一番话之后,道:刚才发生之事,请吴先生不必内疚。今天是正月初六,你的小儿于卯时坐在佛前供桌上吃桔子。此乃好日脚,好时辰,可化解为六六大顺,小儿吃桔子,可化解是吉利。即利事大吉。这预示着我们寺庙今年将大吉大利,好运来了。
        过了半个时辰,主持和尚在小和尚的陪伴下,冒着大雪,拿着桔子、糖果、糕点、特来看望四岁的吴祥达。主持老和尚见了小祥达,又问了祥达的生辰八字。言道:这孩子头圆脸方,颈短内实,胸宽肩厚。腿长脚大,眼明眉开,耳高过眉,鼻隆口阔。他日定有顶天立地之才,担当重任之能。若立心向善,守信如初。其胆识过人,威而不怒,是威武相格也。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如果误入岐路,亦将成为打家劫舍的大盗强匪。
        老和尚打坐,闭目吟道:
        天圆多富贵,
        地方不受穷;
        眉开胆量大,
        嘴阔走四方。
        幼时多磨难,
        来年称豪强;
        修文又习武,
        就怕入错行。
        老和尚吟罢,离身回到殿中。吴若传半信半疑,不知是福是祸。只是虚惊一场,老和尚不责怪,就算阿弥陀佛了。但不知前路如何,内心喜忧参半。然大雪封山,又不得启程,暂留庙中等待天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