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忌与艾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14 8:54:14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称:吴公子庆忌封于艾邑,其后代以封邑名“艾”为氏。

 

庆忌 吴王僚之子 吴王余昧<也称夷昧>之孙。据称,夷昧的墓在今天的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有个6丈多高的坟墓称为夷陵山,对于余昧墓,清朝道光年间成书的《元和唯亭志》有这样的记载:夷陵山顶有一只关帝阁,关帝阁的阶石下有一条缝隙,缝隙又深又黑,有好事的人用绳子系了东西往下坠,但绳子接了100多丈,挂的东西还是没有到底。据称吴王夫差知道西施喜欢吃嫩鸡,那些鸡必须选择肥嫩洁白的,夫差就造了鸡陂畜养鸡只供西施食用;西施喜欢吃鸭,那些鸭子必须喂以香料拌米,夫差就筑鸭城来畜鸭。《越绝书》说,娄门外二十里有鸡陂墟。在金鸡湖东面五六百米处,又有个村子叫鸭城(盛)里。夫差的女儿琼姬去世后,夫差又把她葬在这里。于是,金鸡湖东岸有了一个琼姬墩。如今,这个位于南山巴黎印象楼盘南面的土墩,已经成了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9721湖南省邵阳市(原宝庆府)邵阳县艾顺东邮件,文中称:“庆忌公,吴公子也。周元王元年迁居艾城,以城名为氏,实艾氏之始祖也。” 该宗族自称是吴公子庆忌的后裔。

20091031到重庆大足县调研,又找到一支庆忌公的后裔,其始迁祖为庆忌公第73世孙荣藩公,迁自江西筠州(今高安县)。

201056,江西高安县栎山艾氏宗族后裔艾杨发来《栎山艾氏宗谱》有关部份。栎山艾氏宗族也是庆忌公的后裔,其始迁祖为庆忌公第56世孙世法公,宦名宗正,字伯安,号言显,南宋嘉定16年(1223年)任显谟阁侍制兼摄江西参理军政事,由原籍四川成都府迁居筠南泉水坑,复由泉水迁居栎山。

既然庆忌公有众多后裔分居全国各地,则证明这一支艾氏起源的的确确是存在的

 

庆忌于公元前515年出居卫国艾城,而不是于公元前475年出居吴国艾邑

 

查阅《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获悉,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吴王夫差21年)第一件大事为“吴人杀公子庆忌”:“庆忌谏吴王改变吴国政令,曰:‘不改,必亡。’吴王不听,庆忌出居于艾(吴邑,今江西修水西)。是时,闻越人将伐吴,庆忌请归吴,与越媾和,遂归,欲除吴国侫臣,为吴人所杀。”有一篇网络文章《要离刺庆忌》称,阖闾于公元前515年派专诸刺杀吴王僚、登上王位后,吴王僚之子庆忌逃往卫国艾城,招兵买马,结连邻邦,伺机报杀父之仇。阖闾与伍子胥定计,派勇士要离到卫国艾城投靠庆忌,施苦肉计取得庆忌的信任,伺机刺杀了庆忌。阿蒙编著的《闲品吴越春秋事》中“两大刺客”关于“要离刺庆忌”的故事与网络文章《要离刺庆忌》大同小异。(详见附录9)不知卫国艾城今为何名,也许是卫国都城(今河南淇县)附近的汤阴县(商武丁帝时艾国的都城)。这两种说法在时间和地点上相抵牾,两者在时间上相差40年,出居地点也不同,一是吴国的艾邑(今江西修水),一是卫国的艾城(可能是今河南汤阴县)。公子姬光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登上了王位,号阖闾(或阖庐),大权在握,首先大力铲除吴王僚的残余势力,用军事手段除掉了逃亡在外的吴王僚的两个同胞弟弟掩余和烛庸。依愚所见,阖闾不可能放过智勇双全的吴王僚之子庆忌,更不可能让庆忌留在国内40年,使得庆忌能于夫差21年(公元前475年)劝谏吴王夫差。因此,《要离刺庆忌》一文记叙的历史故事更合乎情理,也更接近于历史真实。即庆忌被要离刺杀于公元前515年后不久,而不是于公元前475年回到吴国时为吴人所杀。

 

2010115查阅《中国历史年表》获悉,“公元前514年,吴王吴光遣要离刺杀前王吴僚之子庆忌。”这证明我的上述推断“庆忌被刺于公元前515年后不久,而不是于公元前475年回到吴国时为吴人所杀”是正确的。如果认定庆忌公于公元前515年逃出吴国,于公元前514年被要离刺杀,则其出居地应该是卫国的艾城,而不会是吴国的艾邑,因为现修水于公元前504年才改称艾邑,在公元前515年还称艾子国。(编者按:《中国历史年表》的作者柏杨称“吴王吴光”和“前王吴僚”不准确,因为吴国被越国灭亡后,吴王的后裔才以国名为氏,改姓吴;在吴国时,吴国王族应姓姬,因此,即使要在国王的名前加姓,也应是“吴王姬光”和“前王姬僚”。)

 

2010726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大争之世》,摘自张惠诚编著的《天变:中国历代宫廷政变全景》。该文说,伍子胥为公子光定计,先让吴王僚派庆忌出使郑国和卫国,然后派专诸献鱼腹剑刺杀吴王僚。庆忌在奔郑、卫途中得到其父被杀的消息后,慌忙改道逃命。该文没有指明庆忌逃往何国,似应是卫国。这篇文章说,在吴王僚被刺杀之前,庆忌受父王之命出使,已不在吴国之中了。

 

庆忌公的后裔所传庆忌于“周元王元年迁居艾城”在时间上与《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的记载相符,都说是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出居于何地?似与《要离刺庆忌》一文相同,都说是艾城。实质上不同,《要离刺庆忌》一文明确指出是卫国艾城,庆忌的后裔虽说庆忌公出居地是艾城,但他们解释说,艾城即是修水艾邑,与《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表面有异实质相同。也就是说,庆忌公的后裔与《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关于庆忌公出居时间和地点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否可以认定庆忌公于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出居吴国艾邑?本人还是认为,庆忌公于公元前515年逃到卫国的艾城,而不是于公元前475年出居吴国的艾邑。关于时间,前面已经详细论述,不再赘述。关于地点,有必要再啰嗦几句。因为吴国的艾邑在阖闾的直接控制之下,对庆忌来说仍是不安全的,达不到避难的目的,而且居住在吴国的艾邑,不便于结连邻邦,取得各诸候国的援助。另外,“吴人杀公子庆忌”称,“庆忌出居于艾(吴邑,今江西修水西)。是时,闻越人将伐吴,庆忌请归吴。”既然庆忌在吴国的艾邑,即在吴国内,何言“请归吴”?岂不自相矛盾!这间接说明庆忌出居地在国外,因为只有在吴国之外,才需“请归吴”。吴国之外的艾城即是卫国艾城,故址在今河南汤阴县境内。

 

大争之世》说,庆忌带着大批人马,沿长江水路,顺流而下,打算偷袭吴国。如果如《要离刺庆忌》所说,庆忌逃至卫国艾城结连邻邦、招兵买马,制造舰船,训练士卒,那么,卫国艾城距离长江甚远,中间还隔着一些国家,从卫国艾城至长江又没有水路相通,庆忌是如何将几百条舰船弄到长江里来的? 只有得到楚国的援助才有这种可能。但是,吴王僚才派掩余和烛庸统兵攻打楚国,楚国不大可能立即援助刚被刺杀的吴王僚之子庆忌兴兵伐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