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兰鼻祖”吴沙
吴沙,漳浦县人。雍正九年(一七三一)生于漳浦县西门外小山城元房大围头。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由原籍渡台,先居淡水,"再迁三貂社。又以三貂为基地,集结和率领漳、泉、粤三铬移民人垦宜兰,成为台湾开发史上声名赫赫的"开兰始祖"。
宜兰地处台湾东北部,旧称噶玛兰,又称哈仔难。其地理形势,西背大山,东临太平洋,南北山势对抱。呈大三角形,唯东面向大海敞闭,中间有兰阳溪分界南北,"沃野三百余里,可辟良田万顷"。当台旁南、西、中、北部土地大致垦尽的时候,宜兰还是,一片毒蛇野兽出没的荆榛之地,而且为性情凶悍的番人所据。在吴沙入垦之前,已有漳人林汉生召聚前往拓垦,为番人所杀。显然,开垦宜兰更加艰难和危险。吴沙初居三貂社,三貂与宜兰一山之隔。他?quot;通番市"为生,即把草药、布匹、盐、糖、刀等货物卖给番社,又从番社换回山货如鸟兽、木材之类的东西卖给汉人,不久就赚了一大笔钱因他"通番市有信",得番人喜爱,娶"番妇",获"番目"之位又助三籍移民"入山伐薪抽藤自给,人多归附"。在通番市中,他"见兰中一片荒埔,生番皆不谙耕作:亦不甚顾惜",立志开辟。
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吴沙开始筹划开兰。他以三貂为基地,对开兰进行周密充分的准备,整整历九年时间。开兰的第一要素是劳力。为集结人力,吴沙首先在贡寮一带试行开垦,就地兴建房宅,使投靠者先有田耕,有房住。同时在三貂社开山修路,前来投靠者发给一斗米、一把斧头,使入山砍柴抽藤。解决临时生活费用。由于吴沙生性好侠,广结善缘,投靠的移民达一千多,其中漳州人占十分之九。开兰的最大障碍?quot;番害",由此决定了开兰行动必须是武装拓垦。为确保拓垦成功,吴沙特委托许天送、朱合、供掌等熟悉番情,从事番割的友人,辅助说明筹划开垦事宜,组织二百多壮士为前导,保护垦民免受番害,并安排二十三名懂番语者随行,开兰需要庞大的资金,以保证垦民衣、食、住等生活之需和农具、种子、运输等生产之需。吴沙凭平日创建的良好信誉,得淡水富豪柯有成、何缋、赵隆盛等鼎力襄助。开兰还需要获得官府的同意和支持。宜兰散住着三十六社平埔番,属化外之地,清廷因?quot;系界外,恐肇番衅",又惧汉人以此为藏身渊薮聚众闹事。吴沙自身守法,且多次以卓越的指挥才能,协助官府拿获贼寇,得淡水同知徐梦麟的信任,使开兰行动得到官府的默认。
嘉庆元年(一七九六)农历九月十六日,吴沙率漳泉粤三籍移民一千余人,乡勇二百余人,善番语者二十三人,乘船一举占据乌石港,登陆后即筑土围,称"头围"(即今头城镇)。吴沙以头围为据点,创建了宜兰第一个汉人聚居地。开垦工作迅速展开,掀开了宜兰平原开发的序幕。由于头围的垦辟,此后大量漳州移民的涌人,都经此而进入兰地各处;从台北、基隆进入宜兰,也都必经此地。头围一时农事大兴,人员骤增,成为初期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
开兰行动从一开始就受番人阻挠。随着垦地的推进,番社更是惊恐万端,经常毕族出动,举着刀棒镖器向垦民杀将过来。乡勇、垦氏奋力抵御,双方死伤不少。吴沙之弟吴立也在一次拚杀中战死。吴沙深感不处理好汉番关系,便难完成开垦大业。他派人欺骗番人:"海贼就要来犯,消灭诸番。我们是奉官命来堵贼,保护你们的。"番人将情将疑,还是常来侵犯,但又屡犯屡败,以为汉人有神助,战事才逐渐平息。在处理汉番关系中,吴沙更注意用仁德感化番民。在番人强攻时,他率众暂退三貂社。嘉庆二年,番社患痘,不少人病死。吴沙懂医术,开方施药,番人不敢服,强灌,救活百数十人。番人以为神,就用土地酬谢他。吴沙将垦民组织成给(十数人为一结)、围(数十结为一围)等形式,形成严密而有系统的开垦群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垦地几十里,接连开发了二围、三围。
嘉庆三年(一七九八)农历十二月九日,吴沙因积劳成疾病逝。其侄吴化继续领导开垦,垦地所及达四围、五围、员山、汤围、柴围、大湖围等广大地区。咸丰同治年间,漳浦人陈辉煌等卒众人垦兰阳溪南广大地区。宜兰平原从嘉庆元年吴沙人垦头围,到同治十三年陈辉煌开垦三星,历八十年时间,由荒埔原野变成阡陌良日,由人迹罕至到人烟稠密。其问充满傅奇,充满血泪,充满成功,而首功属吴沙。
吴沙开兰之功,后世评价颇多。嘉庆年间噶玛兰通判杨廷理祭拜吴沙墓,并撰联曰:"天开草昧抚番岸丝诤道合中庸,地辟兰阳践土食毛民怀大德。"咸丰八年头城乌石港前接官亭内立"吴沙昭绩碑"云:"布衣而建开辟之功,纤民而创不朽之业,生无一命之加,殁享千秋之祀,稽之史册,伟绩如吴公者,绝无而仅见也……"头城镇开成寺,寓纪念吴沙开兰成功之意。寺内设吴沙祠堂,奉祀吴沙全身塑像,并有对联曰:"三十六社内番族输诚堪钦智略,二百余年前兰疆垦辟永沐恩波。"吴沙的功勋荣耀脍炙口碑,远胜一般达官显贵。民间称其"开兰老大"。第五、六届宜兰县长陈进东赞其功绩:"真成拓土无双士,正是开兰第一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