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王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4 16:05:39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阖闾剑》。安徽省博物馆藏,1971年安徽庐江县汤池乡边岗村出土。铭文“攻敔王光自作用剑亘余允至克戕多攻”,“亘余”为自称,“允至克戕多攻”谓刚强武勇。


  [吴论九二]                       阖   闾  王  考

 

    吴王阖闾自称攻敔王光,他领导时的吴国处于巅峰状态。光少小离散,节俭奋发,继王位后治国有方,用人唯才,伐楚占郢,创造了中国军史上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辉煌战果,震撼中原。但吴王阖闾在历史上名声不佳,原因是孔夫子删著的《春秋》中,记载了“弑僚”、“妻后”两桩丑闻,后世儒家以经为史,将这两桩丑闻“层累”地演义成了有声有色的故事,将一代伟人钉在了羞耻碑上。本文以出土文献及考古发掘的研究成果为主,以先秦古籍的记载为辅,(东汉后的杂史、注、志,仅作参考),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阖闾王。这是一家之言,权当抛砖引玉。

 

    1、阖闾身世。阖闾生年失考,公元前515年夺权登上王位,公元前496年卒于破伤风,共在位十九年。阖闾是吴王诸樊的嫡长子,是吴王寿梦的嫡长孙。应该是生长在锦衣花丛之中,但晚阖闾两百年的大诗人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在《楚辞.天问》中却说“勋阖梦王,少离散亡,何壮武厉,能流厥严。”屈原问天问地之后,又问“阖闾少离散亡,放在外,为什么能壮大厉其武勇?流其威严?”阖闾为什么“少离散亡,放在外”,史无考,是战争离散还是王父有意苦其筋骨?不得而知。阖闾因少小离散,生长于草茫之中,深知草民之苦,给他的一生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民本思想,节俭作风,重贤纳言,尤其同情和重用伍子胥一类患难之士,该与身世有渊。屈原是楚国大夫,楚与吴为敌国,屈原比与阖闾同代的孔丘要客观得多,他赞美阖闾。鲁与吴也屡为敌,同代的孔丘却瞧不起荆蛮吴国,《春秋》与三传不会记载这类颂蛮背礼的史实。

  

    2、变革经济。《国语.楚语下》记:楚国的大将子西“吾闻…阖闾口不贪嘉味,耳不乐逸声,目不淫于色,身不怀于安,朝夕勤志,恤民之赢,闻一善若惊,得一士若赏,有过必悛,有不善必惧,是故得民以济其志。” 敌国统帅的赞叹之词决非妄言。他重用了楚人伍子胥、齐人孙武,不仅在战略战备上充当智囊,委伍子胥为行人(外交部长)之职,任用孙武训练吴军,还实施了经济体制改革。1972年由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中,有一篇先秦佚文《吴问》,记载了阖闾与孙武探讨田亩赋税制变革对晋国六卿存亡的作用,阖闾强调:“王者之道,厚爱其民者也。”这篇佚文填补了古藉记载吴史,偏重征战,缺乏经济的一大空白。正是阖闾的“拿来主义”,引进了晋、齐中原霸主经济变革的成功经验,仅用几年时间就走完了晋、齐两百年的变革之路,阖闾将“田亩赋税制变革”总结为爱民,更是阖闾为君的高明之举。我们现在无法从古藉和现有出土文献中找到阖闾变革的经过,但能看到变革的成效。也许搞不搞经济变革,正是阖闾与穷兵黩武的吴王僚之间,在吴国发展战略上的路线之争呢!阖闾的崇材、纳善、民本、节俭之领导才干,是吴国摆脱贫弱,国势转强,称雄中原的坚实基础。

    阖闾王治下的吴国如何发展生产、激活经济,在古藉和出土文献中也都很难找到。我尝试从出土青铜农具来推证。吴国在寿梦之后,宝贵的青铜资源己很少用于制作礼器祭器,随葬深埋地下,与中原的七鼎八簋不同,吴国大量铸造用于战争的剑、戈、矛、镞及军乐器、作战用车马器;大量铸造用于农耕生产的犁、斧、锸、镰及农用车马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陈振中先生曾遍访全国文博单位,广泛采集资料,于2004年4月编著出版《先秦青铜生产工具》,在农具分类中,有耒、耜、锄、鎒、铲、铚、镰各项,两周时期总计出土246件,其中吴越属地出土165件,占67%,若加上楚国属地的28件,占78.5%,若总数中减去战国时期由江南逃迁往闽粤云桂的百越用农具22件,吴越出土青铜农具可占总量的86.2%。不仅吴越地区在出土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在农具的先进性也有巨大优势,当吴国普遍使用高效率连续作业的青铜犁翻地时,中原各国仍在用铲、鎒,甚至石制农具,间隙作业松土;吴国发明的青铜齿镰至今都保持着刀具的先进性,仅苏南就出土了115件,还在丹徒吴王陵陪葬中发现了青铜齿镰,可见吴王重农及普及先进农具的水平。至于吴戈和青铜剑的一流水准更是威震中华、尽人皆知的。阖闾王的女儿嫁往蔡国,陪嫁是实用当镜照、又可洗浴的青铜鉴和青铜齿镰,鉴铭中还强调这是用计划外的,虏获来的白金、恶金制作的。

 

    3、剌僚夺权。孔子在《春秋.昭公二十七年》中记:“夏四月,吴弑其君僚。”指责阖闾弑君上台,靠专诸刺杀吴王僚夺的权,不光彩。其实,吴国向来遵照先周祖制,我曾考证过吴国王族墓葬必定用先周连裆鬲陪葬,而古公亶父率三子季与姜戎通婚、东进谋商后,己改用商、戎系的尖裆鬲,(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划分先周、西周地层,便是用鬲裆的连、尖状区别的。)灭商建国后更弃鬲用鼎立周礼。泰伯的南下一族却只遵先周祖制。按照先周祖制的王位继承制度,是“长子继统、兄终弟及、弟传长孙”,这是游猎、游牧民族的传统,做部落酋长,必须身强力壮,身先士卒,带领大家围猎追逐,幼子继统无法服众,这种兄终弟及、弟传长孙的传统,先商、先周、殷商都这么做的。寿梦卒、传长子诸樊;诸樊卒、遵父志传二弟余祭、欲四传可至季札;余祭卒、传三弟余昧;余昧卒、应传四弟季札、季札坚不受,此时应传长房长孙阖闾,余昧却将王权传给自己三房的亲子僚(上按《左传》、《公羊》说;而据《榖梁》及新出土的吴王僚剑铭,僚为寿梦庶子)。这不合祖制,如果季札主持公道,便没有刺僚了,但季礼已经全盘北化,轻先周祖制重西周礼制,也很可能季札本人重僚轻光,偏心眼赞同立僚为王,要不阖闾上台他拂袖而去!阖闾上台符合祖制!那时不兴竞选制,宫廷政变是唯一出路,当代世界也个不乏此例。孔子说三道四,是维护西周礼制否定先周祖制。

 

    4、谋出伍员。《宜侯夨簋》铭文表明,西周康王封宜,目的是牵制夷,商、周两代,夷的威胁极大,因此,吴国立国的战略目标是淮北之夷。到寿梦之子诸樊时,由于长江中游楚的力量侵及吴,吴国的生存受到威胁,战略方向改变为“南行西行”,这由出土的诸樊剑铭为证:“工 大子姑发聑反自乍元用才行之先云用云获莫敢御余余处江之阳至于南行西行”。诸樊住江之阳即扬州邗城,要向江南求发展,抗西楚求生存。由于南行占了越的地盘,吴越矛盾也被激发。到了晋国援吴抗楚,伍子胥投靠吴公子光后,主要战略方向已是西楚。楚人伍子胥名员,《史记.伍子胥列传》所记甚详,是伍推荐专诸刺僚拥光为王,是伍谋划伐楚大计,荐齐人孙武操练吴军,伍、孙为慕僚制行了详尽的战楚计谋,由伍亲自出任国务卿笼络唐、蔡共同伐楚,促中原列国保持中立。

 

    5、兵法孙武。阖闾王伐楚占郢,是一次战略谋划和战术应用完全符合《孙子兵法》,并由孙武直接参与决策的光辉战例。吴国要以弱胜强,靠吴王僚的蛮勇根本不能成功。《史记》记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当阖闾急于伐楚时,孙武说:“民劳,未可,待之。”建议先强国固本而后图之。正式伐楚时孙武打了五张牌:首先是“疲楚战术”,声东击西,“三师以肄”,调动楚军东奔西跑,却找不到战斗目标,消耗了楚军实力,麻痹了楚军战备。其次,实施“予交谋略”,派行人伍子胥出使蔡、唐诸国,利用他们与楚国之怨,联合谋楚,打通了楚国北疆的通道。第三,实施“反间计”,“使人宣言于荆曰:‘子期用,将击之。子常用,将去之。’”诱使楚王免除了识吴的子期,任用贪而无能的子常为统帅。第四,是决策“迂回奔袭”,由吴溯长江直捣楚腹地约六百公里,改由乘舟北上渡江经邗河至淮,逆淮河西行至淮汭,弃舟与蔡师会合,再向南穿越信阳三关到达汉东,行程一千公里,却如入无人之境,未受楚军拦阻。最后一招,两军主力在汉水对峙后,实施“诈败诱敌,回师反击”,小股吴军引诱左军司马戎部东进远离主战场,正面决战则利用主帅子常贪功心切,诱敌追击,“佚而劳之”,而后全力反击,于柏举大败楚军,直捣郢都,杀得楚王将相顾不得家眷,只身仓皇出逃。

 

    6、纪非郢都。阖闾打下郢都,郢都的地望,史学界和考古学界都一致认为在湖北江陵纪南城遗址,这个城址东西长4450、南北宽3588米,面积约16平方公里,己知城门七处,其中水门两处,己发掘的两处城门都有三个门道,城垣上有烽火台,城垣四周有宽40-100米的护城河,城内已探明84座台基,有宫殿基址、作坊及400余口水井,城外有大量东周墓地和聚落。但因纪南城周围已发掘的高等级贵族墓葬,无一例超过战国中期,不少考古人开始对先前的结论产生疑虑,王光镐先生在《楚文化源流新证》中,对纪南城的地层关系和陶器进行综合排比后,提出纪南城墙始建于战国中期晚段,其性质是楚陪都“栽郢”。现今,纪南城是战国城,而不是春秋城,己成为多数考古学者的共识。基于此,人们的目光开始投向襄宜平原和沮漳河流域,石泉先生在《古代荆楚地理新探》中,从吴师入郢的古藉记载,结合考古材料,指出应为宜城楚皇城遗址。这个城址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呈不规则形,方向340度,南北长1840、东西宽1720米,现存土筑城垣底宽24-30、高2-4米,城内地层有屈家岭文化、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晚期、西汉、东汉的文化堆积,内城位于外城内的东北隅台地之上,南北长800、东西宽480米,面积0.38平方公里,其东南、西部皆有夯筑土城垣,城垣宽22米,北部和东北部借用了外城的城墙,可初步断定其内、外城是统一规划修建的。该遗址曾出土春秋早期的青铜方壶,高53厘米、重13公斤,应为贵族重器,还出土有楚金郢爰等重要文物。宜城楚皇城遗址的外围存在一个巨大的东周聚落群,有东周遗址和墓地80余处,其中面积超过10万平米的有14处,相当多的遗址有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文化堆积,曾先后出土过多批春秋青铜器,判断阖闾王攻破的春秋郢都,可能就在此城。

 

    7、军出鮙城。阖闾打郢都,吴军由何地出发,史学界一直认为发自苏州姑苏城。《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东汉杂史及唐《吴地记》等,对苏州城的记载极详,说这是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造的大城。现在纪南城被判定为战国城,姑苏城的多次发掘也从未见到春秋遗物,很可能也是战国、甚至是汉代筑的城。

    因此,阖闾领军始发的吴都,只能在常州、无锡间的阖闾城及苏州西郊的木渎古城两城间考定。阖闾城现存部分城墙,护城河,城呈西、西北-东、东南走向,长900米、宽500米,中间隔内墙将城分作东、西两城,西城现地属常州武进,东城属无锡西郊。城墙高处达3米,墙基宽约30米。该城先秦史藉无载,东汉后杂史所载互有矛盾,地方志书称其为吴国边城,2008年南京博物院等在考古复查中确定为吴国都城,并入选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成果。木渎古城在苏州西郊,城墙残留处与阖闾城相仿佛并稍高大,此城古藉与地方志书均不载,黙默无闻了两千五百年,於2000年底被苏州考古所发现,张照根先生的报告《苏州春秋大型城址的调查与发掘》载《无锡文博》2003年第2期,但不为苏州地方当局承认。直到本月中旬才复被重新提起、再次复查。这两个城我都多次勘踏过,采集有典型的春秋吴国残陶青瓷片,还在木渎古城中心的五丰村北灵岩山南麓发现拟为战国书体的五字岩刻“祖五丰兴极”。

    春秋战国,乃至商周,一国两都的不少,也许这两城并为阖闾王都。然史载吴军北上乘舟越邗江至淮而论,由无锡阖闾城去扬州可言北上,由苏州木渎城去扬州只能说西北了,从北上的方位论,阖闾城的可能性要更大些,何况阖闾城胥湖为太湖内湾,战船兵备十分有利,故作军出鮙城。
阖闾城称鮙城,是我一家之考。因中国素有避讳忌名,从无以人命名城市之惯例,阖闾城名仅为后人附伪。我据阖闾、夫差、玄翏等四人七件出土青铜戈的正面均刻有鸟虫书“鮙”单字,(见上字)而初断阖闾城本名鮙城,即“飞鱼之王都”。

 

8、破郢作为。打败楚国,占据楚都郢以后,阖闾王陷入了“妻后门”。所谓妻后,就是强奸楚昭王的王后。这事发生在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吴阖闾九年、楚昭王十年),破城前,楚王及将领们仓慌逃命,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都只身出逃了。留下的楚国王后、将相老婆和娘,给占城的吴王及将领们,按班论级都给“妻”了。

     孔子在《春秋.定公四年》中记:“庚辰,吴入郢。”

《左传》中记:“庚辰,吴入郢,以班处宫。”

《公羊传》中记:“庚辰,吴入楚…君舍于君室,大夫舍于大夫室。盖妻楚王之母也。”

《榖梁传》中记:“何以为之吴也?狄之也。何谓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盖有欲妻楚王之母者。”

当时的各国史书、各大通讯社,看来都报道了!

西汉《史记》记:“冬,吴王阖闾、伍子胥、伯嚭,与唐、蔡俱伐楚,楚大败,吴兵遂入郢。辱平王之墓,以伍子胥故也。”“吴乘胜逐之,五战及郢。巳卯,昭王出奔,庚辰,吴人入郢。”司马迁没在妻后上大做文章。

 到了三百年后的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报道得更细:吴王入郢,止畱伍胥,以不得昭王,乃掘平王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左足践腹,右手抉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即令阖闾妻昭王夫人。伍胥、孙武、白喜亦妻子常、司马成之妻,以辱楚之君臣也。

 [西晋]《列女传》更增记为:吴胜楚,入郢,昭王亡,阖闾尽妻其后宫。次至伯赢(注:秦穆公之女,己故楚平王之夫人,现任楚昭王之毋。)伯赢持刀曰:“……妾闻生而辱,不若死而荣,以死守之,不敢承命。”

    看来,史藉记载,越早越简,越晚越繁,越情节戏剧化。著名的苏州近代学者顾颉刚先生称这种史学传统为层累效应。吴国不少史事,大都皆出此辙。

    史实究竟?且看当事人阖闾自已怎么说:1955年6月,安徽寿县西门的蔡昭侯墓,正式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有现存上海博物馆的吴王阖闾鉴,还有一堆54块碎片,这是吴王《阖闾钟》(一套13件甬钟)的残片,这批残片现存安徽省博物馆,阖闾在这钟的铭文中记叙了那次入郢战争。13件甬钟的铭文大同小异,经郭若愚先生拼缀重译,铭文曰:

     是严天之命,入城不赓。寺春念岁,吉日初庚,吴王光穆曾辟金青吕尃皇,以作寺吁龢钟。振鸣且焚,其宴穆穆,简简和钟,呜阳条虡,既孜且青,埶孜且紫,维絣辟春,华英有庆。敬夙而光,沽沽羕羕。往巳叔姬,虔敬命勿忘。

   铭文的后面大部份内容是说:阖闾选了个吉日,铸编钟作女儿叔姬的陪嫁。关键是头一句话:“是严天之命,入城不赓。” 意思是:我是严格遵照上天之命,入城不进民宅,不抢民财,不扰民。

 

“赓”写如图,这字《说文》解为古文“续”字。我看此字从庚从贝,象双手护着宝贝。入城不赓就是不抢掠宝物钱财。解放军进大上海、进无锡城不进民宅睡马路,吴军官兵进郢城不睡马路睡王宫、官邸,不抢民财尽占敌产,很不错的事,阖闾的入城纪律制订、执行得不错。至少他自己认为入城不赓的纪律是值得称道、留芳百世的。阖闾是尊民、爱民、不扰民的。

至于“妻后”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美国人审911疑犯,还以当疑犯面对他老婆性侵犯为威胁手段逼供呢!儒生为官,三妻四妾,处宰的儒官妻女也是罚没到现官家中为性奴的,操得还少吗?人类的欲根本是兽性,男人有了权,有了财,可以为所欲为时,便是性霸占。看看周围,比比皆是,历代儒生装的是伪道学!

 

    9、阖闾王的历史地位。阖闾王确是文武双全,治国全才。他之伟大,在于“爱民”“知人”。

    “爱民”:体现在他对吴国国情有准确的认识:“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体现在他重农挖渠,改革田亩赋税,普及青铜农具,解放了生产力。体现在他艰苦朴实,与民同苦乐,身先士卒,甚至不扰敌国之民。

    “知人”:体现在他赏识楚人伍员之谋,齐人孙武之略,知人善任,纳言掌舵,就如汉之刘邦、隋之杨坚。体现在他对王弟夫槩既放手又不放任的用人策略上,夫槩有勇有谋,屡建奇功,任为大将军,率主力伐楚,柏举之战未经批准却“臣义而行,不待命”,审时度势出击,大获全胜;但夫槩又有野心,最终自立为王,阖闾王防备有度,及时制止,国力未受损伤。

    对阖闾王的历史评价,要数孔儒未当道时最公正。战国末《吕氏春秋》曰:“齐桓公染于管仲、鲍叔,晋文公染于咎犯、郄偃,楚庄王染于孙叔敖、沈尹燕,吴王阖闾染于伍员、文之仪,越王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阖闾王被秦相国吕不韦尊为春秋五霸之一。西汉时把伊尹、吕尚、阖闾、孙武、吴起、商鞅并列,视为历史上起重要作用的伟人。后来孔儒当道了,阖闾王的“弑君”“妻后”丑闻故事越编越真,阖闾王的光辉便被丑闻掩埋了。

    历史,特别是吴地的历史,还需要一个真实的阖闾王!

 

    主要参考文献:

1、古藉:《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竹书纪年》《国语》《战国策》《楚辞》《吕氏春秋》  《史记》

2、出土金文:《宜侯夨簋》《诸樊剑》《阖闾剑》《阖闾戈》《阖闾鉴》《阖闾钟》

3、出土简文:楚简《吴命》,齐文汉简《吴问》《孙子》《盖庐》

4、考古报告:《夏商周断代工程》

5、陈振中:《先秦青铜生产工具》

6、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

7、石  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

8、张照根:《苏州春秋大型城址的调查与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