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14年,17岁的楚庄王即位(前631——前591),吃喝玩乐三年之后,于公元前611年听从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以及大夫苏从等人的建议,励精图治。公元前606年,观兵周疆,问鼎中原。公元前597年击败晋国,饮马黄河。公元前591年秋去世。春秋霸主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即位。六年之后,吴国的寿梦即位,并自称吴王。楚共王在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中被射伤眼睛,晋楚争霸失败,并在吴王寿梦去世一年后(公元前560年)去世。于是,吴王寿梦的儿子们与楚庄王的孙子们,在公元前560年到公元前515年的这个时期登场了。
吴国的这四十五年 寿梦的四子三王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根据寿梦遗命,吴公室欲立季札为国君,季札礼让不受,寿梦长子诸樊等到父王丧期过后,又要将国君之位让给季札,季札再次辞谢。公元547年,诸樊在巢国战死之后,季札仍然推辞王位,诸樊的二弟余祭继位。吴国从诸樊(公元前560年)到馀昧(公元前527年),直到余昧之子吴王僚于公元前515年被刺,这两代三世3五余年间的权力更替过程中,多次的王权更替,都因为季札坚持礼让,确保了国家权力的顺畅交接,制止了可能引发的内乱,使吴国赢得一段宝贵的稳定发展时期,在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登上王位之后,终于成为春秋一霸。
楚国的这四十五年 楚共王的五子三王
事情要从申公巫臣开始,申公巫臣原名屈巫,乃是屈瑕的后代。屈瑕本姓熊,乃楚武王熊通之子、楚文王貲、公子元之兄弟。因封地于屈,乃以地名为氏,后代从屈为姓氏。屈巫因封于申地而号为申公。屈巫设计暗中娶到曾使春秋霸主楚庄王垂涎的夏姬,此时夏姬己是40多岁的半老徐娘,巫臣携她叛逃到晋国被封于邢地(这大约就是为什么陈圆圆姓邢的前世因缘),此后改名巫臣,以示和楚国划清界限。然后利用晋国支持吴国反对楚国,巫臣困楚成为后来伍子胥伐楚的历史预演。可以说,伍子胥的人生,所重复的,就是巫臣后半生所投身的事业。今天苏州的平门是因巫臣而命名。平字是巫字下面出头,据说巫臣的墓在苏州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之子楚康王新立。这一年,吴国趁楚共王逝楚国大丧之机,突袭楚国,但是失败了,吴国大将公子党被俘虏。公元前549年(楚康王十一年),楚康王训练“舟师”,进入吴境(第二年,吴王诸樊战死在巢国)。四年后,楚康王去世,其子熊员继承了王位。又过四年,楚康王的二弟公子围亲手勒死熊员,并杀死年幼的王子,然后登基,成历史上著名的楚灵王,楚灵王造章华宫(细腰宫),进攻吴国的朱方捉拿了庆封。11年后,公元前529年,楚灵王攻打徐国的时候,楚共王的另三个儿子老三子比、老四子皙、老五弃疾联合起来,由老五弃疾出头,杀死楚灵王的儿子,老三子比登上王位。楚灵王在部下军兵众叛亲离之后自缢身亡,但楚灵王死亡的消息并没有传开,老五谎称楚灵王从徐国前线打回来了,吓得老三老四自杀了,于是老五登上王位,成为楚平王。这一年的第二年,吴王余昧(也就是吴王僚的父亲)即位。
平王即位后,命伍举之子伍奢为太子太师,命宠臣费无极为太子少师,太子建尊重奢而嫌恶费无极,费无忌暗自衔恨。公元前523年,平王采纳费无忌的建议,派19岁的太子建去镇守城父,次年费无忌诬告太子建与伍奢密谋叛乱。平王信以为真,杀死伍奢,太子建得知情况后逃到宋国,伍奢之子伍子胥也逃到吴国,公元前519年,吴王僚派公子光与楚国争战,公子光在鸡父之战大胜楚军,把太子建的母亲---楚平王的王后也接到吴国。第二年,吴王僚又派公子光又征伐楚国,攻克居巢、钟离二城。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死,公元前515年,公子光即位为吴王阖闾。十年后,伍子胥与军事天才孙武联手,帮助阖闾进攻楚国,五战入郢,成就吴王阖闾的霸业。伍子胥把楚平王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三百。
这就是吴楚两国在公元前560年到公元前515年之间(吴王寿梦与楚共王先后去世到阖闾自立为王)的45年的历史。
吴国因为季子的礼让而消除内讧。
楚国在楚庄王称霸之后,因为楚灵王杀死大哥的儿孙,最后自己的儿子被自己五弟杀死。而这位五弟称王死后被掘墓鞭尸。
这之后,楚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内讧,而吴国在内讧的开始之时(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要离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国势升腾,之后迅速消亡。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吴王僚的儿子庆忌逃到了卫国,后来到吴、宋、齐、鲁交界的艾王城(今邳州艾山 在邳州铁富镇))。吴王僚的二弟掩余逃到徐国,三弟烛庸逃到钟吾国。
公元前513年,公子光派要离刺杀了庆忌。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让徐国、钟吾交出掩余、烛庸,被拒绝,吴国灭掉了徐国、钟吾,之后掩余、烛庸又逃到楚国,楚昭王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城父堡,春秋时许国国都)和养城东南边的胡田(即胡国之地)分别赐与掩余、烛庸。(“养”邑在吴、楚边界,楚昭王从城父与胡子国故地割取部分“田地”以增益充实“养”之封邑)。公元前511年,吴国攻克养邑,杀公子掩余与烛庸。
另外,吴国灭亡,越国称霸之后,越国的内讧又延绵近百年。
详见《后吴时期的吴地故事》
/Article/news/Archaeological/201107/10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