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龙同寝室的好友谈吴兆龙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13 13:18:00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吴兆龙同寝室的好友 民主人士高戈林 谈吴兆龙

 

 

老高按:利用业余时间整理了二十来位学者、官员、作家(其中至少有六七位称得上是当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对孙中山的评价,引起网友们相当激烈的反响,让我出乎意料。回想起来,可能我自己从十来年前,世纪之交,就接触历史学家和作家们这些众说纷纭,已经习以为常了,没想到,对于非历史学界的朋友看来,还很出乎意外。

如此说起来,“辛亥百年”倒是一个契机,使专业人士的研究成果能够尽可能广泛地深入人心。最近两三年来,中国大陆出版的关于晚清、辛亥革命、和北洋、五四时期的研究专著,种类和数量惊人,除了袁伟时这样的老学者,像张鸣、张永久、张耀杰这样的中年学者成为学界中坚,通过出版专著、接受采访、举行讲座、参加研讨会、主持电视节目等方式,从全新观念、全新视野,来审视一百年前的沧桑变幻和风云人物。
  我想起我的一位同校、同系、同年级、同寝室的好友吴兆龙。他当初在校期间并不显山露水,但毕业29年来,尤其是最近10年来,经过艰苦努力,他却成为中国电视界的大腕,成果累累。或当执行制片,或做监制,或为总策划,或任责任编导,或者干脆就是导演,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雍正王朝》《牵手》《西圣地》……都出自他主持或参与的创作团队的手。
  其中最让我一新耳目的,当然是十年前热播的59集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荧屏上的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康有为、孙中山,都按照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加以全新演绎,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好评如潮,刚播完就立即重播,然而刚重播就立即被官方下令中止,地方台也不得重播。
  我每次回国,都与吴兆龙长谈,都录了音——当然,所谈内容,不局限于《走向共和》,他详细介绍了自己多年拍片的甘苦。但我最感兴趣的,是历史题材的《走向共和》与《雍正王朝》。吴兆龙告诉我,拍《走向共和》时,他被中央电视台派出担任执行制片人兼责任编导,后来样片送审时,剧组已解散,中央审片大员的意见,都是他在旁边,一字一句记下,又一个镜头一个镜头、一句台词一句台词地琢磨、修改。
  吴兆龙虽然同意我录音,但是,当我表示要写些东西时,他说,关于《走向共和》的这一段,现在不要写——太敏感,以后再说吧。我虽然觉得很遗憾,但只能从命。好在,他是获奖专业户,没有哪届电视评奖会少得了他的作品,介绍吴兆龙的文章,国内各家媒体都发了不少。
  吴兆龙常有妙言妙语。有一次一起吃饭聊天,其时正是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副主任兼文艺部主任赵安受贿案发,锒铛入狱,兆龙说:将中央电视台大楼(那时央视还在军博旁边,没有迁到大裤衩)整个一围,砌一圈高墙铁丝网,门口挂个牌子:“北京市第三监狱”,就正合适,一个人都不冤!
  我马上问:也包括你?
  兆龙也敏捷,接得快:我不在这座楼里呀!——原来,他当时所在的电视剧制作中心,是在央视大楼对面的一条街上。

  扯远了。还說回《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虽然不得在官方的电视台上播出,但是在网上、在民间,多年来不胫而走,称得上是叫好(专家称许)又叫座(市场欢迎),影响至今不衰。我在这里,也向诸位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的朋友郑重推荐。
  该片的最后一集,第59集,是孙中山的长篇演讲。最后用字幕交代:孙中山的遗愿,由中共党人继承、实现。谈起这个结尾,吴兆龙并不满意,他觉得,如果从艺术上着眼,全剧结束在张勋复辟遭到惨败那一段最好。我也看得出来,这个结尾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不过,凡是至今对孙中山情有独钟的朋友,看他的长篇演讲,一定会热血沸腾,其艺术感染力让我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