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吴氏繁衍史 周宁民间流传着:“钱、吴、刘、李、汤、萧、薛”,是开辟“东洋”村最早的七大姓,(注:宋时,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故有“东洋”之称)以及随后而至的乡亲,其先祖们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从四面八方寻觅到荒无人烟的闽东北隅处女地,在那深山密林中,驱犲狼,赶虎豹,降病魔,图生存,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先祖们的顽强拼搏,征服自然,千辛万苦,开辟出自唐末宋初延续至今号称社会主义新周宁的一片新天地。我吴氏始祖仁部公,弘扬泰伯“至德、谦让、开拓、进取”精神,为第二位来周宁的开拓者,其功千秋永誌! 周宁县吴氏开基始祖仁部公,生于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八月十五日子时,谱载曾任北宋统兵大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时年31岁,从浙江庆元县携眷徏迁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白岩嶺兜(即今周宁县浦源镇龙住院拓居七年,太平兴国八年(983)正月十五日,遇僧人慈济、慈惠募化其地建道场,宋雍熙元年(984)正月十八日,仁部公将田地2顷81亩9分及山场概舍僧人,设斋告盟,兰桂结拜,携眷搬迁,先至端源,再迁儒源(今吴山底)。宋端拱二年(989)初春,因寻牛至南源(今南庄),见南山下雾气腾腾,至此发现,六头水牛安祥地躺此夜宿,山脚有一口天然古井,遂于当年十月初八日携眷从儒源迁南源奠基建宅,繁衍生息。宋咸平七年(998)再辟吴厝,由长孙一郎分迁拓居,从太平兴国元年至今,已达1033年,繁衍裔孙下传36世,分别播迁南庄、吴厝、咸格、岭头东山、七步、龙住院、茶坪、那坑、前坪、登科地、东垅、漈南岭、瑞龙观、狮城村,以及福安市的乌石、赛歧江兜围土盾 、建欧、建阳、南平、福州等县市,约有4000余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商品经济发展更向全国拓展。 此外,此次经发动而未参加本统谱编纂的还有延陵郡的福山、西洋中(两村已参加福安市吴氏统谱编纂),下西坑、大山、吴厝坑、吴厝坪和渤海郡的茶园、芹洋村、杮洋等村。 据2007年,周宁县人口统计资料,全县吴姓人口总计612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9%。是闽东九县市吴氏人口最少的县。 参加《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纂 2000年4月,我县吴鸿松、吴万顺首次出席泰伯文保所吴文化研讨会闽东联络组柘荣会议,经过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成立了吴文化研讨会周宁县联络组和各村联络小组,总共36人,全面开展了参加《大统宗谱》编纂工作的宣传发动,至2005年,先后做了六点主要工作:1、依照《统谱办》的部署,及时搜集、整理、报送了“延陵郡”和“渤海郡”主村的源流、世系、繁衍、人物、文物等资料(注:源流资料、仁部公已登《源流卷》223页、渤海郡的茶园祖。杮洋祖已登《源流卷》473页)。2、响应“泰伯文保所”的号召,2001年11月,我县统一向福鼎白琳吴敬寿宗亲工艺厂订购“归宗牌”并派四人赴无锡梅村敬竖于泰伯公墓碑林,其碑正文曰“弘扬三让高风,继承至德精神”,背文为延陵郡吴仁部公裔孙播迁各村和城北村吴明桂公迁徙史;渤海郡茶园村吴荣斗公、柿洋村吴文汪公的源流、世系简介。3、积极发动宗亲向无锡《大统宗谱》捐资14人,共捐款18500元,其中企业家吴宏件带头捐壹万元,还有捐一千元4人,捐五百元9人。并向“统谱办”上缴编谱经费四千元(内缴闽东联络组二千元)。4、发动宗亲共订购全国“统谱”10套及“繁衍卷”、“衔接卷”各一本,已出版接收了“序卷”、“源流卷”、“文物卷”。5、为宣传周宁,让全国了解周宁,我县的明代宗祠、新建宗祠、“归宗碑”照片和新宗祠简介已登载统谱“文物卷”78-80页、237-238页、552页。新宗祠照片和简介还登载于《中国名祠汇编》、《中国祠堂》、《八闽祠堂大全》等刊物。6、响应大统谱编委号召,我县撰写的“百代犹崇吴氏德”论文,被采用刊登于2004年2月《无锡史志》。 寻根探源,落实祖源衔接 相传,先祖曾有白绫绸谱谍和黄皮谱谍,但都已失落。时隔数百年后,到清乾隆28年(1763)和37年(1772),吴厝村和南庄村分别各自请儒学先生开始编谱,因受历史条件局限和宗法思想束缚,修谱多属封闭式,资料来源不易,拼凑而成,因而存在祖源衔接差错、伦序颠倒、世代缺漏等问题。例如:吴厝村宗谱把始祖吴仁部公接在崇烈-若梯-海-新-子英-仲辉-十五等七世后;南庄宗谱把始祖吴仁部公接在崇岳-珪-松-至道-晟等五世后。据庆元县谱办提供资料,吴崇岳生于宋太平兴国己夘年(979),而吴仁部公生于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比崇岳早诞辰33年。两村宗谱都接在崇字辈后的七世与五世后,时间相距210年和150年左右。这是不切实际的“拉祖配”。为了纠正这件讹传200多年的差错,我县联络组成员从2000年8月24日起,先后在闽东联络组召开的三次吴文化研讨会、派员赴庆元、政和、漳州、龙泉等调查和吴文化研讨会,都随带宗谱进行探索考证,终于在2003年8月16-17日的浙闽两省毗邻地区12个县市吴文化研讨会上,得到泰顺县宗亲提示:70世畦公次子承公随叔父畴公从泰顺迁松源,其后裔迁闽(不详),还留一枝居泰顺百丈岩村,支系为“承-晖-培-昮”,可与南庄宗谱的“松-至道-晟”有相吻合之处,时间测算相近,取得宗亲们的认可和《大统宗谱》编委会的确认。这件呕心沥血经四年多的寻根谒祖,终于落实了吴仁部与《大统宗谱》的祖源衔接定位。 编纂《周宁吴氏统谱》 2006年9月底,周宁县联络组2人出席《福安市吴氏统谱》首发式会议暨闽东吴文化经验交流会,受到很大鼓励和鞭策。我县于同年11月20日召开各村联络小组成员28人出席的会议,传达了福安会议精神。会上讨论了编谱的经费、人员、写法、时间等具体问题,例如:①要将1988-2007年的各村人口变动情况搜集编入统谱。②谱谍要有存史价值,不能只记名字,要详细记述男女的生辰、嫁娶、丧葬等,每人约有30-70字。③文人的官衔、职称、褒奖按旧例保留“红名”,为方便印刷确定采取专页列名。④坚持男女平等相待,招女婿一视同仁。⑤世系编纂对传统的五世一提的五线谱竖排法或是按全国统一的世代(即行辈数横排法,争论激烈,但经全面衡量,采取横排法。具体情况由世系编纂者吴亦类宗亲作专题汇报。 弘扬祖德,启迪后昆 编纂宗谱不仅绳宗脉、序昭穆、辨亲疏、明上下、理源本,记叙世系。更要紧的是要把祖德宗功截入谱书,千秋传诵,教化后昆,使宗谱真正起到“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依此愿望,数年来我们根据有关书谱资料摘录编辑了“三让王吴泰伯公传略”、“恭孝王吴仲雍公传略”、“延陵郡祖吴季札公传略”。根据地方原谱和史料,编撰了周宁吴氏开基始祖仁部公及11位列代先祖无私奉献,积极兴办地方公益事业,赈灾救济,扶困济贫,受到地县、地府褒扬的模范事迹,展示于宗祠和宗谱内。同时,根据社会主义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重新拟编了“吴仁部公裔孙家训十条”,以替代旧宗谱采用的苏眉山行善格言,籍以配合当今地方政府开展公民道德教育,达到瞻前人之道范,启后人之楷模。如在宗祠柱联上着重了至德谦让,无私奉献,廉洁为民的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