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溪是哺育莆仙人民的母亲河,习惯上将其下游以南流域称为“南洋”,而将其以北流域称为“北洋”。如今,当地民众每每谈到北洋水利史时,都会提到一个世代相传的治水豪杰——义勇侯吴兴,可谓众口皆碑。
吴兴,唐朝莆田城郊西洙村(合属荔城区拱辰街道办事处)人,祖籍泉州。吴兴乃一介平民,但生性豪爽,急公好义,尤热心于治理长期为害北洋民众的水患,被人们尊称为“吴长官”。
在世期间,吴兴不惜家资,慷慨捐献,在渡塘(今荔城区西天尾镇霞尾村菱角池)兴建延寿陂。他因势利导,引延寿溪水南入沙塘陂;同时开挖大小沟渠六十余条疏导溪流,并建六十余座涵洞减缓水势,使北洋上万亩农田受益,深受当地民众称赞。
在修筑延寿陂水利工程时,他还密切关注每年洪水涨势。为防其泛滥成灾,他再次捐资改造,又在延寿陂口开出两条渠道分洪。其中,南流至芦蒲(今荔城区拱辰街道办事处荔浦村)的称“长生港”,北流至陈墩以下各村的称“儿戏陂”,效益顿增。
如今,历经千年的延寿陂早已湮没在漫漫岁月风尘中,但吴兴的事迹却为当地民众世代相传,连周围一带的村名地名也留有其义勇献身的印记。
据当地村民介绍,吴兴在修筑延寿陂水利工程后期,发现溪潭中潜藏一恶蛟,力大无比,不时兴风作浪,多次冲毁堤防,遂立誓杀蛟,斩草除根。经过一番准备,化毅然持刀只身入水,与恶蛟展开殊死搏斗,终将其斩杀,但自己也因伤重力尽身亡。
直到吴兴杀蛟失踪后的第三天,人们才在其下游二里处一座桥桥柱上发现其留下的血迹,并在离桥不远处发现其杀蛟之刀,遂将那座桥称为“赤桥”(即今荔城区拱辰街道办事处畅林村赤溪桥),将发现其杀蛟之刀处称为“吴刀”(即今荔城区西天尾镇吴江村)。而被吴兴斩掉的蛟头则流向北边的一个村,该村又被称为“流头”(即今涵江区梧塘镇漏头村)。
当地民众十分景仰这位为民造福、舍身除害的义士,纷纷自发集资,就地建庙祭祀,并将吴兴牺牲的那个溪潭改称“吴公潭”(在今城厢区龙桥街道办事处龙桥居委会境内)。
吴兴生前所建的延寿陂,使后代百性广受其益,连历朝名士官府也褒扬有加,据史载,北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进士郑褒特地为吴兴写传。北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郡守詹还远专门奏请朝廷,赐吴兴庙额“孚应”。到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郡守陆奂又奏请朝廷,封吴兴为义勇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