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帅 文/摄
吴潮海爱看书也爱藏书。作为义乌市志编辑部的主编,他说自己的生活除了书还是书,而且主要工作也是修编志书,怎能不爱书?
无论是说话,还是待人,他的举止透着儒雅。他说:“修编志书的过程,其实就是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丰厚地域人文精神的过程,就是梳理与整合文化资源的过程。”
作为编纂市志,还有《义乌丛书》、《义乌年鉴》的带头人,吴潮海身体力行,率领整个团队搜寻到许多弥足珍贵、鲜为人知的史料,并紧抓拨浪鼓文化、义乌兵文化、孝义文化等几张“文化名片”,对义乌精神予以颂扬。
不久前,吴潮海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南北双向行”活动,以找寻义乌兵后裔为纽带,贯通了数地分离了400多年的血脉亲情,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寻根主编”。
寻根之旅
上世纪80年代首轮修志时,曾有东北人前来寻根问祖。
为廓清缘由,吴潮海和同事们四处搜集史料。2002年9月初,当他们来到辽宁省绥中县永安堡乡曹家房子村时,一位87岁的退休教师曹成惠拿出了数年前搜集的家族源流:
始祖曹仲举、曹仲高原籍是浙江省遵化府(应为金华府)义乌县长岑子(应为长岭子),当年随戚继光前往东北戍边卫国、修守长城,如今已繁衍了1000多人。
这是一条大线索。吴潮海把范围缩小到义乌后宅街道曹村,走访后得知,曹村当年就叫长岭子。
当谈起这次东北之行,吴潮海说到一个细节:曹家房子村地处偏僻,只得包出租车进去,为节省费用,一行人回来时直接到了河北山海关,结果在无意中买到了一本《万里长城入海处———老龙头》,书中这样记载:“公元1579,都督戚继光指令参将吴惟忠筑老龙头入海石城七丈。”
发现万里长城入海口是当年义乌兵所修,无疑是个意外收获。
事实上,每次修编志书涉及文献记载不多时,吴潮海和他的团队只能依靠一点点去挖掘,而资料的多寡、好坏对志书质量至关重要,搜集某些资料如同沙里淘金。
此后,义乌市志编辑部一发而不可收,先后9次前往挖掘史料。尤其是今年开展的“南北双向行”活动,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这一开创性的文化之旅、寻根之旅,不仅使义乌“文化名片”锦上添花,而且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掀起了新一轮寻求经济合作的热潮。
今年4月17日,义乌市志编辑部会同中国社科院等部门共20人,开展“重走义乌兵戍边路”活动,足迹遍及河北、辽宁、天津、北京等长城沿线,寻访义乌兵后裔聚居的村落,从而搜集到不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弥足珍贵的史料。
当在河北省迁西县三屯营看到残存的明代石碑碑文上,戚继光撰写的 “……乌伤诸壮士作而练之……”残文字样时,吴潮海心中仿佛出现了一幅当年戚继光在此操练时的情景。
历史对接
吴潮海有个习惯,写作时需要安静,他会把书房里的电话线拔掉,别人都用电脑,他还是喜欢把文章写在稿纸上。他说他喜欢这种“爬格子”的感觉。
因为他太爱看书了,朋友逢年过节拜访他,都不忘给他捎上几本书。
提到他的工作,他总不忘提修编志书,较之于其他职业,可是个“苦差事”,整天得埋头于各式各样的书中找寻那一丁点的有用价值,但他却乐此不疲。
今年8月20日。吴潮海邀请10名来自河北、辽宁、天津、北京等有关省市的义乌兵后裔,开展了“义乌兵后裔桑梓行”活动。
但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当一行人来到相关的倍磊、曹村、叶前、下骆宅等村落时,只见彩旗招展,锣鼓开道,唢呐吹打,笙箫齐鸣,几个村的村民们早已在等候,有的还特意打开祠堂正门,以最高规格迎接来自远方从未谋面的亲人。
一位来自北京的老人握着吴潮海的手,激动地说:“这不是简单的亲人团圆,更是时隔400多年后的文化对接与传承,感谢你为我们找到了家。”
从2000年开始,吴潮海打出“义乌兵文化”这一品牌,尤其是“双向行”活动启动以来,已引起各级媒体的高度关注,其中央视四套播出的《野性长城探秘》曾轰动一时。
与此同时,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今年11月,秦皇岛市组织专列,带了600多人,从山海关站始发,直达义乌,举办“秦皇岛·义乌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周”。
寻找历史的足迹,为后代留下些文化财富,是吴潮海这个文化人的毕生理想,他说,在修书编书这条路上,他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