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吴云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14 19:05:22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吴云东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吴云东,在第五届生物产业大会上指出,从世界范围看,新药研发领先国家形成了大学、学术机构与生物医学企业进行联合开发的“生命科学群”。深圳发展“生命科学群”已经具备了良好基础,下一阶段应在培养本地人才、加强产学研联系,特别是创建一流医学院方面进一步努力。 他表示,深圳具有很多优势。深圳毗邻香港,香港科大、香港中文大学等都很优秀,深圳自己也有大学城,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深圳政府非常注重商业环境建设,也有很好的融资平台,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深圳还把生物医药列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所有这些,都将成为深圳建成新的“生命科学群”的良好基础。

 

吴云东院士,我国理论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外聘专教授兼北大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兰州大学客座教授。

 

吴云东198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19927月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 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 2001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金属有机催化及不对称合成、多肽及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以及基于多肽的药物设计等研究。至今已在《科学(Science)》、《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和《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等顶尖刊物上发表论文170多篇,论文被他人引用五千多次。

 

吴云东院士从事理论与计算有机化学的研究。主要的研究领域为: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 金属有机催化及不对称合成,多肽及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以及基于多肽的药物设计。1998年被香港科技大学推荐参加王宽诚交流学者活动;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000年获得香港裘槎奖。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目前他是包括《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等多份国际国内化学杂志的编委或顾问编委。

 

----------------------------------------------------------------------

香港科技大学的骄傲----吴云东

一朵祥云东方来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吴云东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深情地将我呼唤。”走进溧阳东门那条深深的巷子,我的耳畔一直回响着费翔的歌声。绚丽的鲜花,大红的贺信,这些代表家乡人民情意的贺礼,将由同行的市侨办领导送给一位海外归来的学子,一位为家乡增光的院士。

 

吴云东回来了。这是他刚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不久的一个春日,也是他刚刚结束夏威夷学术会议,直接回来看望父母的一个春日。

 

春风,吹进了简朴的民居。初见吴云东,在惊叹他年轻的同时,我更惊讶他的朴实。没有名士的骄矜冷漠,一脸的谦和平淡,言谈不多却句句有分量,举止随和却渗透儒雅的风度。看着他们夫妇俩朴实无华的衣着,我甚至产生了一个不恭的念头:他们与其说是留洋博士和香港教授,倒不如说一对乡村教师更为贴切!

 

吴云东说:“我是个平凡的人,没什么好写的。这也是我拒绝香港多家媒体采访报道的原因之一。你要写就写我的父母吧,人的一生父母的教育是很关键的!”

 

采访,变成了聊天。听吴云东的父母聊,听他的妻子谈,还听他从南京赶回来的弟弟聊。在类似家庭式的聊天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串足印,那是吴云东成长过程中留下的。

 

苦难,人生磨砺的一笔财富

 

1957年5月,吴云东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他的父母远在离老家几十里外的前马小学教书,因工作忙,就把小云东交给了他的伯母喂养。

 

这是戴北乡郑墅大队一个叫姚墅的村庄,地瘦人穷。善良朴实的伯母那时虽已生了堂姐,但她对小云东视同己出,一只乳房奶女儿,一只乳房奶侄儿。那时正是“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位连肚子都吃不饱的母亲,拖着两个吃奶的婴儿,她付出的不仅仅是乳汁。

 

童年,在艰苦中捱过。闲暇时,伯母曾问吴云东:你长大了要做什么?小云东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要念书。我要去外国念书!那年他才五六岁,而邻村发生的一件事却深深地触动了早熟的他。沙溪村上有一位大学生,是留苏的桥梁工程师,他返乡省亲时给村上每一户村民发了十元钱,这对每天只挣几毛钱工分的农民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小云东从大人嘴里听说了这件轰动乡村的事以后,幼小的心中便有了一种企盼,一种向往,以至成为他一生前进道路上的一种动力:我要立志读书,多学知识,创造财富为贫穷的乡亲服务,改善他们的生活!这是吴云东纯朴纯真的心愿:“我当时认为,赚钱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读好了书就能赚钱,赚了钱可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可以帮助周围那些生活贫困的乡亲。我比别的孩子显得要早熟一些。”

 

天才产生于兴趣。吴云东从小就是一颗读书的种子,贫瘠的土地并没能阻碍这颗种子的生根发芽抽条。读小学时,他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却是每天最早到校的学生。每天鸡啼头遍他就早起,吃点早饭就去上学,走一里多的路,途经一座没有扶栏的木桥,风雨无阻。经常是到校时教师还在床上睡觉,他就敲老师的门,让老师开了教室的门再回去睡觉,他则一个人安静地开始温习功课。在母亲王凤英的眼里,儿子有今天的成就并不奇怪:“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刻苦用功,而且记忆力特别好,课堂上教的书他读几遍就会背了,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是拔尖的!吴云东是老大,特别懂事,和弟妹在一起从不吵架,他从小就学会了剃头,小时候帮弟弟剃,中学毕业在家务农时,一直坚持给生产队的农民理发。”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并无多少书可读。“不学ABC,照样开机器。学了ABC,田里收稻米。”知识,在生存生活的实用价值面前,变得一文不值。吴云东的求知好学没有受环境的影响,他像旱地里的幼苗,渴望书本知识的甘露雨霖。“到了高中又可以读书时,我就特别用功。那时,学习的劲头很足,觉得知识就像在身上长出来一样。”

 

高中毕业后,吴云东做了农民。在那“唯成分论”的年月,上大学要推荐“红三代”,而像吴云东这样的外婆家小土地出租、舅舅在台湾的“黑五类”,肯定与大学无缘。“那时我是地道的农民,凡是你能想得到的农活我都干过。尽管对上大学不再抱多大希望,但在学习上我没有自暴自弃。我开始坚持自学。”

 

在农村的三年半种田生涯中,吴云东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养猪、插秧、锄田、开河……体力的透支并没耽误他的精神追求,干农活的间歇,坐在田埂上,他都要拿出书来看一阵子。赴水利工程的途中他挑副担子,一头是衣物,一头是书本。到了夜晚挑了一天河泥的农民兄弟都爱聚集到他的住处,听他讲那书中的故事。他特别喜爱英语,走路时往往嘀咕着念叨,以致母亲都有点怀疑:“这孩子是否有点走火入魔了?”农村的业余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好不容易盼来村上放场露天电影,左邻右舍开心得像过节一样。但热闹的场园上却找不到吴云东的身影,此时他正一个人在厢房里埋头苦读。村上有人说他是个“书呆子”!

 

生活的窘迫,生存的歧视,并没有消磨吴云东的意志,他以积极乐观、宽厚坦然的人生观对待不公和不平。吴云东爱好艺术,嗓音嘹亮浑厚,唱起京戏,有板有眼,还拉得一手好二胡,于是成为村上宣传队的骨干。他还喜欢练习书法,一手行书写得有模有样……

 

机遇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而设计的。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这对吴云东来说是个绝好的机会。如果说生活是一把弓,那他就是那弦上紧绷着的一支箭,蓄势待发。“我要感谢我的母校戴埠中学。学校把一些成绩好的学生组成了高考补习班,配备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予以辅导。老师们全身心地教,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学,这毕竟是中断了多少年的能改变人的命运的机会啊!那时候我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争取上学读书的机会。”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吴云东考虑到自己家庭社会关系不好,曾想填报远在白山黑水边的黑龙江商业学校,以为那里偏远,别的学生不愿意去,他考上的机会就更大。他的老师不同意,认为他平时成绩这么好,应该报考更好的大学。商量的结果,吴云东选择了离家乡依旧很远的兰州大学作为第一志愿。高考后等待录取的日子是漫长的。那年春节过后,吴云东随生产队的水泥船去无锡载氨水去了。当兰州大学的一纸录取通知书送达父母手里,吴云东的水泥船此时正在回程的宜兴氿里,喜极而泣的家人着急地想不出办法通知他。当吴云东回到家中接过通知书,他的手在微微颤抖……

 

命运之神终于向吴云东露出了笑脸。他后来才知道,他的高考成绩相当优异,因为实力很强的兰州大学化学系,当年在江苏仅招一名学生。

 

吴云东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他感谢他的母校。早在十年前,母校校庆时,他拿出一笔钱在戴埠中学设立了“吴云东奖学基金”,奖励那些上进好学的学生们,帮助那些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学生们。他感谢他的老师。每次返回老家,不善交际的吴云东不请朋友不请亲戚,但总要请他的老师们吃一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但蕴含着尊师爱校的学子深情!

 

勤奋,求知路上的另一笔财富

 

如果说化学领域如同一片知识的海洋,那吴云东就是一条勤奋的鱼儿,他在这里找到了遨游的天地。

 

在兰州大学吴云东绝对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机会,成绩一直在年级中领先。“人生在这里有了目标,有了定位,要想改变命运,改变贫穷,那只有依靠知识,那只能埋头读书!”

 

1981年底,吴云东通过考试获得了教育部公派出国的名额,作为全国当年十所重点院校的化学系仅四十名的拔尖留学生之一,他来到美国匹兹堡大学深造,师从著名的理论化学家赫克教授,开始了艰深的理论有机化学研究。时间仅仅过去四年不到,吴云东就获得了化学博士学位。1986年他又来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博士后,并在该校和德国歌朗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1992年7月,吴云东博士应聘回香港科技大学任教,目前为该校化学系教授,并兼任北京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所长,还是南京大学、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兰州大学、贵州大学、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客座教授。

 

吴云东教授主要从事理论与计算有机化学的研究。主要的研究领域为: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金属有机催化及不对称合成、多肽及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以及基于多肽的药物设计。他提出Sharpless环氧化反应的机理,用理论方法解决过渡金属不对称催化机理及其立体化学;在有机小分子催化,特别是脯氨酰胺衍生物催化的不对称直接Aldol反应方面,与他人合作发展了Gong—WU模型;率先开展了对B-多肽二级结构的理论研究,并与香港大学杨丹教授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OXa-多肽概念;最近又在与老年痴呆相关的淀粉样β-多肽的集聚机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吴云东至今已在世界顶尖的化学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三十多篇,其中有近六十篇在《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科学》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论文内容被他人大量引用。他曾四十多次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和大会报告,亦被邀请在世界六十多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所作学术报告,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勤奋,带来了学术探索中的累累硕果,也带来了激励探索的种种荣誉。1998年,吴云东作为全校唯一的一名学者,被香港科技大学推荐参加王宽诚交流学者活动。1999年,他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000年,获香港裘槎奖。1999年,吴云东被选入世界理论与计算化学家协会理事,同时他还是亚太理论与计算化学家协会的共同发起人和筹建人之一,担任着多份国际化学杂志的编委和顾问编委。

 

作为国际理论有机化学界的知名学者,作为走在科研前沿的年轻科学家,吴云东于200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名单,2005年9月作为香港六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之一,进入第二轮评选。2005年11月,吴云东成功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这使他成为家乡溧阳历史上第十位院士,也是最年轻的一位院士!

 

有人说,物理是研究世界的构成基础,化学是研究世界的组合变化。从一位赤足走在田埂上的乡村知识青年,到一位大步走在理论有机化学领域的科研精英,我们能从吴云东身上的变化读到点什么呢?笑对生活的磨难,才能积累生命的财富;锲而不舍地勤奋钻研,才能积累知识的财富!

 

拥有知识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责任,报效祖国的珍贵财富

 

吴云东是较早出国留学的学生,同时也是学业有成后就想着回来报效祖国的留学生之一。“我在念兰大的时候目标就很明确,要争取出国深造,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小时候受那位留苏工程师的影响。我当时出国的愿望很强烈,后来回国的愿望也同样强烈!”

 

吴云东的多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地位,结束了有机化学界的相关争论,并为其他科学家的研究从理论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盛名之下,不少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向他表示青睐,许以优厚待遇予以聘请。

 

1992年,香港科技大学招聘科研人员,不少留学人员因待遇问题而不感兴趣。但吴云东却动了心,决定前往应聘。“在国外我总觉得自己是国家培养的人才,出国就是去学本领,学成后应该回来搞建设。出国前我就没有想留在国外,也许我是从小地方出去的,观念比较传统吧。海外学人应该为祖国建设服务。香港即将回归,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样的机遇不容易碰到啊!这是我回香港应聘的原因。”吴云东来到了香港科技大学,他还带回一批志同道合的“海归”学子。他们组成的实验室在从事的领域里一直走在科研的前沿,而这批不计个人得失的精英们,一直工作生活在香港,没有一人返回美国。

 

吴云东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科学事业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化学领域差距并不大,于是他总感到有一种使命感。“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必须多考虑国家、民族的利益,少考虑个人的恩怨得失。我有一个心愿,就是为祖国的化学科研做点事情,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实实在在的工作,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至于说能不能取得什么辉煌成就,那并不是追求的唯一目标。”在他看来,成功的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你对社会是否是个有贡献的人;二是你是否已经发挥了全部的能力。他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因为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同时也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做出了贡献,为社会做了一些事。

 

吴云东经常在香港和内地之间两头跑,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在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带了十多名博士研究生。他对他的学生十分关心,很负责任。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繁忙的科研工作使他成了大忙人。他认为:“现在的学生很幸运,不光生活在很安定的环境中,更赶上了中国的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很穷,经济、科技、教育相对还不够发达,因此有许多事情要做。每位学生在为祖国的高速发展感到自豪的同时,更要清楚自己的社会责任。”

 

吴云东在海外也遇到不少来自家乡的留学生,他热心地帮他们介绍学校,推荐工作,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而高兴,也为少数不求上进的小同乡而惋惜。“溧阳人很聪明。出去的学生脑袋瓜很灵,是搞学问的材料。可惜的是有的人找到一份安逸的工作就满足了,不愿再在枯燥艰辛的科研道路上前行了!”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学者要有奉献精神,目光要看远一些,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消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他曾苦口婆心地劝导过几个留洋的学子。他对他的学生们告诫道:“人生是无止境的长跑,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一百米。各个行业都有一定的周期性。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才是选择专业的最重要的因素。拿我来说,当年选择化学专业时多少有些误打误撞,但现在却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大有作为。艾滋病、丙肝、禽流感等许多疾病都是由病毒造成的,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影响。而解决这些问题,化学学科扮演的角色很关键。我们可以从分子的水平来认识这些疾病的原理,从而与生物学家一起来发展防止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

 

自我加压的责任心,自我发奋的上进心,这是我们从吴云东身上看到的又一闪光点!

 

亲情,珍藏心中的生活财富

 

吴云东是个“恋家”、“恋乡”的人。

 

吴云东和妻子任跃英是75届的中学同学。吴云东当年考上了兰州大学,任跃英则考上了南京医学院,后来她分配到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爱情,这人类感情的媒介分子,在两个相距遥远的青年男女身上起了“化学反应”,儒雅的吴云东娶得温柔聪颖的美人归。“吴云东改变了我的人生!”任跃英认真地说。1984年,前往美国伴读的任跃英弃医改行,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生物化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这叫夫唱妇随!做科学家的太太很快乐,那种分享研究成果的喜悦难以言表!”任跃英笑着说,现在她在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执教。

 

“我的成功有我太太的一半功劳!”吴云东认真地说。任跃英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而且在事业上也是他的得力帮手。对外联络、文件整理、论文发表、书籍出版、学生管理……事无巨细的杂务无不倾注着妻子的辛劳,吴云东得以安心地从事科研。

 

吴云东夫妇有一双儿女,分别在香港读高二、高三。他们曾想把孩子送回老家读书,但考虑到儿女从小在香港长大,生活上怕不习惯。但还是经常送他们到北京体验内地生活,以后上大学也打算在北京上。“主要是怕他们忘了自己的根。想在现代和传统之间找一个平衡点,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就是尊老爱幼!我们也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他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任跃英说起丈夫自然地洋溢着欣赏的表情:“吴云东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国!他有一颗热爱家乡的心。在国外求学过程中挫折很多,困难很多,吃了不少苦,但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他!那就是报效祖国,回馈家乡!”回到家乡的吴云东没有一点留洋博士的架子,他主动地和熟悉的乡亲打招呼,随和热情。他获得香港裘槎奖后,2002年回家乡时给村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送了五百元钱表心意,了却儿时的夙愿。村上修桥铺路,他又热心捐款资助。

 

吴云东说,他身上的许多优点得益于父母的遗传。曾当过小学副校长的父亲有一颗爱国心,有一种正义感;做小学老师的母亲有一颗慈爱心,有一种责任感。“父亲给了我一双目光远大的眼睛,母亲给了我脚踏实地的个性。”吴云东对父母非常孝敬,身在香港,不能照料双亲,但他工作再忙,几乎每天都要打个电话回来问候一下,即使深夜回家也不忘记,好像不与父母通话心里就不踏实。如果实在有事,他也会关照妻子打电话回家问好。父母谈到这个孝顺的儿子,脸上一脸的笑容。

 

回顾自己的生活历程,吴云东说在贫穷中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也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而正因有了农村的生活经历,使他在后来的求学生涯中,觉得遇到再多的困难也算不上什么。他认为,挫折对一个人来说也是一种财富,只要正确对待它,就可以使我们更加聪明,更加坚强。作为“穷人的孩子”,吴云东生活上奉行节俭,他在美国深造的日子里,一件羊毛衫穿得领口翻毛都没舍得换,一件衬衫领口都破了也不舍得扔。头发长了,就叫妻子理,省下理发钱。他平时总是身穿普通的茄克衫,脚上常常一双黑布鞋,行走世界各地,出入高档会所。母亲有点看不过去:“云东,你经常在外跑,要多注意穿着外表。”吴云东笑笑说:“没关系,没要紧!”他深深体会到,赢得人们敬重的不是外表,而是内涵。他的心思,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吴云东是个低调的人,不事张扬。当选中科院院士后,海内外许多媒体争相报道他,他都谢绝了。但一张江苏教育界的中学生辅导小报要采访他,他在问清没有商业目的以后,在百忙中抽空专程坐飞机回来接受采访。因为他认为人的一生,中学是个关键的阶段。谈及学习,吴云东认为两种能力很重要:第一种是观察力,即认识问题的能力。善于观察,才会发现问题,学会观察和做学问是紧密相关的。第二种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面试研究生时,他总会就一个问题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他还提倡学生一定要学会提问,喜欢提问题也是独立思考的表现。

 

对于现在很多学生关在学校、关在家里,闷头读书的做法,吴云东觉得很不可取。他认为现在学生最大的不足是与社会相脱离,独立性太差。社会是个大课堂,有很多东西值得学生去接触和学习。因此,他提倡学生应该参加暑期实践,利用这个时间去了解社会,增加融入这个社会的独立性。

 

吴云东热爱家乡。只要一有机会,他就要回来看望父母亲友。他说我是喝溧阳的水长大的,我的根在溧阳,溧阳有我的父老乡亲。我很想为家乡的发展做点事情。前几年,一个国际性的会议经他推荐介绍在天目湖召开。他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溧阳,了解溧阳,扩大溧阳的影响。

 

认识了吴云东,一件事使我深有感触。我需要一本资料书,此书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内地市场上没有上市。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吴云东发了个电子邮件,请他代购。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时间仅仅过去十来天,我就拿到了他托老同学带回的这本书。听他的同学讲,吴云东实在没有空,是他关照太太在网上搜寻购书的书店,又另外托人在九龙一书店买得此书。正好市招商代表团赴港出差,他立即托老同学带回。吴云东的同学对我说,你千万不要汇钱给他,他再三关照了。他说他就喜欢和爱书读书写书的人交朋友!

 

捧着吴云东让带回的书,我感到沉甸甸的。

 

江海宽阔,不拒涓涓细流。一件小事,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情操、品行、风格。“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我又听到了那首《故乡的云》。

 

 

视频: 草原之夜——吴云东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