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氏 源 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大成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1 16:11:55  文章录入:吴大成  责任编辑:gohwu
 
爱有加,遂流言曰:“我世当兴者,其在昌乎?” 古代有族规,传位当以长子为先,姬昌(周文王)是幼子季历所生,没有继承王位的机会。泰伯了解父亲的心理是想将王位传给季历,尔后才得姬昌继位,古公的想法是为了氏族的兴旺发达,古公为此心事重重,乃至生病。泰伯托辞为父亲去衡山采药治病。带着弟弟仲雍,出奔到附近的游牧地区建立部落,(今陕西陇县与宝鸡交界的‘吴山’),史称‘西吴’。古公见状,只得改立季历为太子。 不久,古公病危,考虑氏族传统规法,遗嘱季历将王位交还泰伯。泰伯闻父逝,急急回国奔丧,季历遵照父命族规,要将王位还给泰伯。泰伯主持古公丧事以后,对王位坚持不受,季历不肯。泰伯歉让不成,又携仲雍再次出奔西吴。季历追至西吴求泰伯就位。为表示避让王位的决心,泰伯率领西吴族人跋山涉水,迁徙到黄河流域的虞地,(今山西平陆地段)。史称为‘北吴’。 季历只得继承王位,在主事王位期间,季历还不断要泰伯回周国。泰伯考虑北吴距周源不远,为免季历常来要他回周国。便重下决心,举族南迁,这次率族浩浩荡荡,跨过黄河、洛河直下汉水到与楚国相邻的荆蛮地区。在汉水流域生活了一段时间,又跨长江南越赣东迁。直到长江入海处的江苏常州(今无锡县梅里村才定居下来。并依照当地习俗,断发纹身,表示再也不能继位做王了。孔子读史至此,不禁拍案呼曰:“泰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的这次远涉,可算是人类迁徙史上的第一次长征。 泰伯的南迁,为荆蛮地带去了中原文明,促进了农耕,革除了抓食生冷等生活陋习。当地的人们闻泰伯贤圣,纷纷投奔而来,拥戴泰伯为首领。遂号为句吴国,这就是江南第一个国家雏形。史称东吴。 时值殷商末期,中原王候相互用兵。泰伯恐受其害,即在梅里筑城。名吴城,又曰泰伯城《兴地记》中纪载‘周三裹二百步,外廓三十余裹,在吴西北隅’。城内建造宫室住宅,开凿水井,人民皆耕田其中。 又开凿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俗称伯渎港,又名泰伯河。西起无锡清名桥,东至吴县漕湖(螽湖),全长37华里。梅村居伯渎河中游。 泰伯辞世后无嗣,遂由仲雍公继任为国君。仲雍在位期间继续拓展东迁至江苏常熟。以上为殷商末期事。 武王(姬昌的儿子姬发)克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寻找泰伯后裔受封。寻得仲雍公四世孙‘周章’,得知周章在句吴做首领,遂封周章为句吴国君,授姓为“吴”。这就是吴氏正式定姓之始。追溯泰伯公为吴氏受姓之始祖。仲雍公为传代始祖。 自黄帝以后吴姓源流,据历史纪载,共有四支:一、吴权。二、吴回。三、吴贺。四、吴泰伯。四支中惟吴泰伯族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前三支吴氏因年代久远,史料匮乏,其后裔也依附于泰伯支系。故天下吴氏均以泰伯公为吴姓第一世始祖。 自泰伯兴吴,五世后武王克殷,封泰伯后裔二个地方为君国,一个在(山西平陆)立国号为虞国,第二个在夷蛮(无锡、常熟)。虞国传了十二世,被晋国所灭。泰伯传十八世到寿梦,国家富强,开始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