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先祖二十五代君王考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八坳山人  文章来源:吴箴诗词会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7/31 23:51:27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自泰伯、仲雍至寿梦称王,吴国先后历经了19位君主,5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周武王克商灭纣,继而确立宗法,制定典章,分封诸侯,天下太平,农业有所发展。此时的吴国19位君主不遗余力地推动着江南文明的发展。据考证,当时吴地已逐步使用青铜铸造的农具,出现了耕牛。除此之外,还大力种植桑麻,逐渐兴起缫丝织帛。经过18代人的努力,吴国国力越来越强,疆域不断扩大。他们是:
  一世,泰伯,约公元前1165—前1074年。约前1123年,和弟仲雍离开周地,奔吴,建勾吴国,开创吴文化。寿99岁,葬无锡鸿山(古称皇山)。
  仲雍字孰哉,号虞仲,比泰伯小四岁,寿92岁,葬常熟虞山。吴国第二位君主,在位五年,有子二:长季简,次居简。
  仲雍与兄泰伯志同道合。“让国同心”而奔吴。季历得以继位,传于姬昌(文王)。姬昌卒,其子姬发(武王)继位,于牧野之战,大败纣王,夺取天下,建立周朝。周之有天下,与泰伯让位南奔,仲雍同心,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
  二世,季简,为泰伯嗣子,寿76岁,为吴国第三位君主,葬常熟。配高辛氏,生子:长叔达,次叔夏。
  三世:叔达,寿54岁,为吴国第四位君主。配伊氏,生子二:长周章,次虞仲。
  四世,周章,寿51岁,配姒氏,生子二:长熊遂,次赟。为吴国第五位君主,葬虞山。周武王灭纣乃封功臣昆弟“以藩屏周”,求泰伯、仲雍之后,知周章已为吴君,正式册封,列为诸侯。
  五世,熊遂,寿75岁,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六位君主。配公冶氏,生子柯相。
  六世,柯相,寿68岁,袭封吴伯,为吴国第七位君主。配端木氏,生子疆鸠夷,葬无锡柯山。
  七世,疆鸠夷,袭封吴伯,寿69岁,为吴国第八位君主。配公羊氏,生子馀桥疑吾。
  八世,馀桥疑吾,寿72岁,袭封吴伯。为吴国第九位君主。配公孙氏,生子二:长柏卢、次柯卢。柏卢让位无考。
  九世,柯卢,寿73岁,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位君主。配姚氏,生子周繇。
  十世,周繇,寿61岁,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一位君主。配季氏,生子屈羽。
  十一世,屈羽,寿71岁,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二位君主。配林氏,生子夷吾。
  十二世,夷吾,寿72岁,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三位君主。配邱氏,生子禽处。
  十三世,禽处,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四位君主。配黄氏,生子转。
  十四世,转,又名君转,寿74岁,为吴国第十五位君主,袭封吴伯。配轩辕氏,生子颇高。
  十五世,颇高,寿53岁,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六位君主。配殷氏,生子二:长勾卑,次句余。
  十六世,勾卑(一作句卑),又名毕轸,寿72岁,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七位君主。配高辛氏,生子二:长去齐,次去樵。
  十七世,去齐,寿71岁,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八位君主。配邱氏,生子寿梦。
 十八世,寿梦,名乘,字孰姑,又称攻卢王。公元前621—前561年,寿60岁,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九位君主,在位25年。配文氏,生子四:长诸樊,次馀祭,三馀眜(一作夷末),四季札。
  寿梦称王,吴国崛起
  寿梦继位,周王朝统治日渐衰落,诸侯国势力不断扩大,相互兼并,争霸中原。周简王元年,寿梦元年(前585年),寿梦朝于京师(洛阳),到了楚国,原计划看诸侯礼乐,但他发现北方诸侯国已经逐渐强大,特别是楚国已地广千里,兵甲百万,与晋、齐等大国相继争霸中原。而地处南东一隅的吴国小而弱;只因长江天堑为护,暂且安稳,然楚、越对吴虎视眈眈。于是寿梦确立了“西拒楚,南制越,北交中原”的立国政策。
  寿梦二年(前584年),由于郯国(今山东郯城南),有离间诸侯之嫌,吴兴兵伐郯。郯败,与吴媾和。
  是年,楚国大夫申公巫臣与楚王同一贪恋夏姬的美色,申公巫臣决定“弃官携姬”逃往晋国。当时晋楚两国均为诸侯大国,为争霸中原,长期战争,结成世仇。
  申公巫臣来到晋国,向晋公献“联吴抗楚”之策,利用吴国在楚国侧翼的地理优势和国力,削弱楚国。晋公大喜,采纳其计,于是派申公巫臣出使吴国,与吴通好。寿梦正为施展宏图而求贤若渴,一见巫臣,立加重用,委任为行人(使者、外交官)。
  申公巫臣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他率兵车30辆来吴国,负责训练吴军,将中原陆地战术及兵车战术传授给吴军。“教吴射御,教之伐楚”。从此,吴国不但拥有强大的水军,而且还拥有强大的陆军。巫臣为取信于吴王寿梦,将其子狐庸留在吴国,继任行人(后被任用为相)。除此之外,寿梦还广纳天下贤士,强盛吴国。楚庄王得知这一情况后,大发雷霆,下令子反率兵攻打吴国。吴国战败,楚、吴两国结下了怨仇。
  寿梦三年(前583年)底,晋国以郯国服从于吴国为借口,派将士燮(文子)与齐、鲁、邾联合攻打吴国。但因晋屡屡失信,诸侯多有疑心,于是晋不战而退。周简王四年(前582年),晋、卫等七国在蒲(今河南长垣东)重温马陵(卫国地名,今河北大名东南)之好,晋想在此一见吴王寿梦,为图谈和,但吴国不至。
  五年(前581年),吴国攻打楚国,败楚将子反,入州来(今安徽凤台)。一年之内,吴军七战七捷,收复了楚国侵占之地。从此吴国军威大振,疆域不断扩大,成为楚国相匹敌之泱泱大国。楚国在吴军的进攻中疲于奔命,不敢再冒险北进。晋国此时因内争激烈,也无力南下。其他处于附庸地位的大小列国内部也激烈争斗,渴求缓和之望甚切。于是,晋、楚暂停争霸战争,召开所谓“弭尔之会”,平分霸权。自此以后,楚以“助越制吴”之策来对付晋的“联吴抗楚”之计,春秋时期的斗争形势出现新的动向。
  周简王十年,寿梦十年(前576年),晋、齐、宋、卫、郑等国,会吴王于钟离(今安徽凤阳),吴国开始以大国之恣态参与中原诸侯国盟会。
  寿梦十六年(前570年),晋与周等七国会盟于鸡泽(今河北南部),晋国派中军元师荀偃,于淮上接吴王,寿梦不至。是年,楚以举国之兵,攻打吴国,楚被打败。
  寿梦十八年(前568年),吴国派大夫赴晋,解释不赴鸡泽盟会之故,并希望与各诸侯国修好。晋王率诸侯国会吴王于戚(今河南濮阳北,当时为晋、楚、吴交通孔道)。
  周灵王九年,寿梦二十三年(前563年),晋率诸侯国会吴王于柤(今江苏邳县西北)。此时的吴国更加强大,东临滨海,南至浙北,北达苏北,西至皖中,成为鲁、晋、宋、卫、曹、莒、齐等12国盟主。
  经过数十载的苦心经营和锐意进取,吴国兵强国富,威振诸侯,遂正式称王。
 十九世,诸樊,名谒,寿48岁,为吴国二十位君主。配陶氏,生子二;长曰光,次夫概。诸樊父寿梦在位时,因季札贤,欲立之,而季札让,临终遗言:“我欲传国及札,尔勿忘寡人之言。”寿梦卒,诸樊以长即位,公元前548年冬伐楚,攻巢(今安徽巢湖市东北)不幸中箭身亡,临终遗命传位于次弟馀祭,以次相传,至于季札。
  馀祭,名戴,寿43岁,袭兄诸樊位,为吴国二十一位君主。周景王元年(前544年),馀祭伐越,获越俘,使守舟。馀祭视察,越俘趁其不备而杀之。配华氏,其后无考。
  馀眜,字夷末,号勾馀,袭兄馀祭位,寿54岁,为吴国第二十二位君主。配谢氏,生子三:长曰僚,次曰盖余,三曰烛庸。
  馀眜即位后,派其弟季札通好北方诸侯,历访鲁、齐、郑、卫、晋等诸侯国。周景王七年(前538年)秋,楚联合诸侯之兵伐吴,围朱方(今江苏镇江东),克之,杀庆封,灭其族。是年冬,馀眜为报朱方之仇,兴师伐楚,楚败。吴军进入楚地之棘(河南永城南)、栎(今河南新蔡北)、麻(今安徽砀山东)。次年冬,楚灵王集蔡、陈、许、顿、沈、徐、越之兵,攻打吴国,以报棘、栎、麻之仇,吴军在鹊岸(今安徽无为西南)打败联军。
  周景王九年(前536年),楚国以徐君亲近吴国为由,攻打徐国,吴国派兵救助。楚王令尹子荡再次率兵伐吴,驻军豫章,吴军在房钟(今安徽蒙城西南)打败楚军。
  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年)夏,楚灵王再次联合徐、卫之军围攻吴国。因楚灵王暴虐无道,国人怨恨,其弟三人,欲篡权夺位,国内大乱,楚灵王自缢。楚、徐、卫解围还国,吴军追击,在豫章大胜,俘获了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五人及大部军队。馀眜再乘楚灵王之丧,楚平王刚立,举兵伐州来(今安徽凤台),大胜。
  馀眜卒,四弟季札当立,而季札又让,吴乃立馀眜长子僚为王。
  季札,生于周简王十年(前576年),卒于周敬王三十五年(前485年),寿92岁。后世奉为“至德第三人”,一生仁德谦和,至圣至贤,博学多才,史称“延陵季子”。配颜氏,生子五:长子逞之早逝,次征生,三重道,四子玉,五木熹。
  西破强楚,建阖闾城
  周景王十八年(前527年),吴国立僚为王,乃吴氏二十世。僚又名洲,寿38岁,为吴第二十三位君主。配钟氏,子庆忌。
  王僚二年(前525年),派公子光率师伐楚,两军战于长岸(今安徽当涂西)楚师先败,司马子鱼(公子鲂)战死,继而楚师又大败吴师,获吴王所乘之舟。吴师夜袭,又败楚师,夺回王舟。
  八年(前519年),王僚再派公子光伐楚,楚败。次年又伐楚,夺取了楚国居巢、钟离(均在安徽境内)两城邑。
  王僚十年(前517年),吴伐楚之州来(今安徽凤台),楚令尹子瑕、司马蘧率楚、蔡、陈、许、顿、胡、沈等国之军救之,战于鸡父(今河南固始东),胡、顿、陈三军先溃,继而许、蔡、沈三军败走,楚军亦大败。
  王僚十三年(前514年),僚乘楚平王去世之机,派其弟盖余和烛庸,率兵伐楚,然楚早有防备,用兵截断吴军退路,吴军被困,加之季札出使未归,公子光认为时机已到,设家宴请王僚,派专诸刺死王僚。
 公子光即位,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阖闾,为二十四位君主。阖闾以流血手段夺取了吴国王位,众议纷纷,但他即位后重用贤能,发展生产,厉行节约。“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缕,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见《左传·吸公元年》),任伍子胥为行人(外交官),接着又任命伯嚭为大夫,孙武主军事,施行一系列安邦治国、富国强兵之策。从这一点上讲,阖闾不失为一位称职的君主。
  为改变吴国“险阻润湿,又有江河之害,居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廩不设,田畴不垦”的状况。他命伍子胥“筑城廓、设守备、实仓廩、治兵库”。于是,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城的周围40里,辟八个陆门,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个,以法地八聪。内筑小城,周围10里,辟三个门,不开东门,以防越国进攻(据考古认定,城在今无锡西郊马山闾江和武进雪堰桥之间,叫“阖闾城”,城墙尚存,古迹斑斑)。
  他又命军师孙武精选士卒,教之以战术,整顿军纪,大力发展坚船利剑,使吴军成为一支装备精良、斗志旺盛、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劲旅。阖闾把楚国视为身边最强大、最危险的敌国。周敬王八年,阖闾三年(前512年),吴伐楚,攻下了舒(今安徽庐江县西),杀死吴国叛逃楚国的将领盖余和烛庸(此二人为王僚之弟,听说公子光杀僚篡位,乃以其兵降楚,封之于舒)。四年(前511年)又伐楚,夺取了楚国六(六安东北)、灊(霍山南)两城邑。五年(前510年),伐越,越败。六年(前509年)楚伐吴,吴击之,楚军大败。吴军夺取了居巢(今安徽巢湖一带)而还。自阖闾起,吴军连连伐楚,楚军疲于奔命。九年(前506年),吴与蔡、唐联兵伐楚,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举水一带),吴国以三万兵力,把楚国20万大军打得一败涂地。五战五捷,10天之内,楚国元气大伤,吴国大振。“北威齐晋,西破强楚,南摄越国”,中原诸侯大为敬畏。
  由于越国在吴伐楚时,曾偷袭吴国后方,阖闾回国后,计划伐越。周敬王二十四年,阖闾十九年(前496年),越君允常卒,吴伐越,双方战于槜李(今浙江嘉兴南)。两军对峙,越军设计,先派死士在吴军阵地前自刎,吴军一时莫明其妙。越军突然发动猛烈攻击,吴军猝不及防,因此大败。军退七里,方才稳住。战斗中,越军灵姑浮用戈击伤吴王阖闾脚趾,阖闾回国后,伤发而溘然长逝。
  夫概,诸樊次子,光(阖闾)之弟,生卒年未载。公元前506年,夫概随兄与蔡、唐联兵伐楚,吴军抵达汉水,楚亦发兵拒吴,双方对峙。夫概急功近利,想一举消灭楚军,阖闾不同意,夫概极不高兴道:“王已属臣兵,兵以利为上,尚何待焉?”于是以5000兵攻楚,楚兵大败。阖闾率师乘胜追击,直捣楚国都城郢。哪知,楚大夫申包胥乞救于秦,在秦国朝廷哭了七天七夜,秦国才派子蒲、子虎率战车500乘援楚。子蒲托辞“不知吴国战术战法”,使楚军先同吴军作战,自己却带兵从稷(今河南桐柏)后面,暗暗包围吴军,使吴军腹背受敌。这时,越国见吴军被困于楚,于是派军偷袭吴国后方。一边是秦国救楚,吴困;一边是越军侵吴,战事危急。夫概瞅住这一时机,逃回吴国,自立为王。阖闾听到这一消息,气愤万分,率兵回国,攻打夫概。夫概败,投奔楚国。楚昭王遂于九月返郢,于是楚封夫概于棠溪(今河南西平县西北),其后裔有奔赴棠溪者,则以地为姓,改姓棠溪氏。留在吴国或其他地方者,改姓夫余氏。
  盖余,一作掩余,吴王僚之次弟,在僚被刺后,投奔楚国,楚以礼相待,将舒邑赐封给他和烛庸。阖闾三年(前512年)吴伐楚,被杀。其后裔改姓盖余氏。
  烛庸,吴王僚三弟,其经历亦如盖余,唯后裔改姓烛庸氏。
二十一世,夫差(公元前528—前473年),寿55岁,在位23年,为吴国第二十五位君主,也是最后一位君主。
  夫差失国
  阖闾临终前问太子夫差:“你会忘记勾践杀父之仇吗?”夫差回答说,决不会,三年内必报此仇。
  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年),夫差继位后“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并让人每天提醒他:“夫差,你忘记了杀父之仇么?”夫差二年(前494年),举兵伐越,在夫椒(今太湖马迹山)大败越军。吴军进入越国,越王只剩甲兵五千,退守会稽,无力应战,屈膝求和,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大夫伯嚭。吴臣伍子胥以“少康复国”的典故喻清吴王夫差除恶务尽,夫差不听。伍子胥便直言:“今不灭越,后必悔矣。”他主张乘胜追击,彻底灭越,以除后患。可是当时的夫差,有傲慢之气,把注意力集中于中原称霸,小看越国,听从奸臣伯嚭之言,拒不采纳伍子胥的忠言,允许越国讲和。
  夫差为实现称霸中原的决心,耗费巨资,新筑城廓于邗(今扬州西),以便囤粮。夫差四年(前492年),又凿邗沟,以通水师。此河沟通江淮,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为运粮通道。这是历史上又一条人工运河。
  夫差七年(前483年),听说齐国攻打鲁国,他率兵北上,会鲁伐齐。千里之外,劳师费财。伍子胥再次进言:“勾践乃吴之心腹大患”,请放弃“会鲁伐齐”,集中兵力灭越。夫差刚愎自用,不采纳伍子胥的建议,反而听信伯嚭奸计,两次攻打齐国,得胜而归。这助长了夫差有恃无恐的心态,欲罢黜伍子胥。伍子胥见夫差亲小人,远贤臣,不纳忠言,不除心患,所以在出使齐国时,将儿子托付于齐国大夫鲍牧。夫差知道后,恼怒至极,加之伍子胥总以老臣的身份,多次劝谏,有碍夫差独行其是,故赐剑伍子胥要他自刎。伍死前说:将我的眼球挖下,挂在东门上,让我可以看到越国是如何灭亡吴国的。此情此景,悲壮至极。
  伍子胥死后,吴国忠良皆不敢进谏,夫差也不纳谏言,甚至连太子友的进谏也漠然置之。
  在以后的几年中,夫差多次率兵北上,与齐、鲁、宋、卫、晋等国争盟主之位,国内仅留太子友、王子地守国。夫差虽然暂时争得盟主之位,但勾践复国谋略在得寸进尺,屡施诡计,使吴国后方混乱。越国还向吴国借粮,而待还粮时,却用蒸谷来偿还,吴人不识其奸下种,颗粒未收,造成严重粮荒,以致怨声载道,使吴国顿受严重的后患。
  夫差十四年(前482年),夫差继续北上,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南),滞留中原。勾践乘吴国国内空虚,民怨财尽之机,发兵四万,自率六千,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进入吴都姑苏。夫差听到这一消息,带兵回吴,千里跋踄,士卒疲惫,国力空虚,无力战斗,便派人以重金请和。勾践估计了吴越双方力量,认为自己还不可能彻底消灭吴国,同意讲和。
  周元王元年,夫差二十年(前476年),越王勾践再次兴兵伐吴。在笠泽(又名囿,今太湖),两军夹水而阵,越军以左右两翼之兵袭扰吴军,吴军分兵抵御,而越军则集中三军之力,直攻吴之中军,吴军败北。越军大举攻吴,围攻姑苏长达三年,于夫差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73年,姑苏陷落。夫差眼看强大的吴国毁于已手,愧对先祖,愧对吴人及其子孙后代,愧对伍子胥等忠臣,自刎而死。
 历经650年,25位君主与江南人民共创的文明,毁于越军之手,许多地方,成了司马迁笔下的“吴墟”。但是,吴氏子孙,并不因此而一蹶不振,他们继承泰伯精神,继续开拓进取,历朝历代,英才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今,吴氏后裔,已近三四千万之众,遍居全国及世界各地,是名副其实的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