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中学吴进旺同学考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深圳市观澜中学会议纪要
深宝观中纪〔2011〕20号
深圳市观澜中学办公室 二O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
6月27日上午9:30,袁再旺校长主持召开观澜中学本学期第二十周行政办公会议,纪要如下:
一、上两周大事反馈
1.我校高考成绩通报。 (袁再旺校长)
今年高考成绩喜人,在生源比较差的情况,取得了我校办学以来的最好成绩。
⑴本科上线203人,比去年增加25人,增长率14%;
⑵重点本科上线55人,比去年增加22人,增长率66.6%;
⑶ 美术考生吴进旺以清华大学专业单考550分、文化统考545分(超出广东省美术重点分数线187分)的好成绩有望被清华大学录取;
⑷ 理科考生占锦媛631分,在广东省65.5万考生中,理科排名1697名。
===========================================================
特色教育为学生拓宽了成才的路子
近年来,观澜中学向清华大学、中央美院、广州美院、星海音乐学院、上海体院、广州体院等高校输送近200名美术、音乐、体育专业的学生。
2007年7月,周洁同学以美术单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2010年7月,陈道麒同学以美术单考全国第6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2011年4月,吴进旺同学收到了清华大学的美术专业上线通知书。
这些成绩的取得展示了观澜中学强劲的教育加工能力和无限的发展潜力。
====================================================
2011年学生通过院校统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通过26人。
姓名 |
排名 |
总分 |
考号 |
张宪君 |
13 |
612.5 |
110110125 |
付濠铭 |
13 |
612.5 |
110112749 |
覃千航 |
13 |
612.5 |
110112271 |
刘幕君 |
13 |
612.5 |
110111571 |
张馨予 |
36 |
600 |
110112293. |
赵小芸 |
51 |
575 |
110113760 |
阮佳楠 |
99 |
575 |
110112562 |
刘羽翀 |
99 |
575 |
110112472 |
蒋晓萌 |
174 |
562.5 |
110511926 |
李雅柔 |
180 |
550 |
110110072 |
张仕林 |
180 |
550 |
110110620 |
杨嘉惠 |
180 |
550 |
110111140 |
苏安琪 |
35 |
605 |
110110075 |
董昊然 |
287 |
550 |
110110822 |
胡钰铭 |
320 |
537.5 |
110113341 |
张天天 |
|
|
|
王梦瑶 |
|
|
|
叶翔 |
320 |
537.5 |
110113435 |
吴进旺 |
287 |
550 |
110110857 |
马彦京 |
|
|
110112596 |
刘泽琦 |
|
|
110112870 |
马剑虹 |
|
|
|
邓丽男 |
453 |
537.5 |
110113584 |
褚天舒 |
453 |
537.5 |
110113609 |
杨晓彤 |
453 |
537.5 |
110111018 |
====================================================
关于观澜中学
观澜是深圳有名的文化之乡,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新文化运动的追随者、曾与鲁迅通信多达50多封的版画家陈烟桥的故乡,是观澜版画原创基地所在之处,版画基地比邻世界最大的高尔夫球场---观澜高尔夫球场。
在浓郁岭南客家色彩的观澜,百年老校观澜中前身为振能学校(观澜陈氏始祖是陈振能,观澜陈氏宗祠大门旁有“振于无境,能而有为”的楹联)。
观澜松元厦陈氏族人来自客家中心---梅州,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较深,注重“学而优则仕”的古训,认为读书才可以明志达理有出息,极其重视教育事业,民间办学的积极性一直很高。到清朝末年,陈氏家族考取过功名的有举人、秀才、贡生、监生等近百人。计有私塾九间,其中永修私塾办得最好,它的斋门庭下有一洗砚池,师生经常在池边舞文弄墨、吟诗作对,门庭曾修一对联,池边洗砚鱼吞墨,林下烹茶鹤避烟,横批是贤者乐。
公元1870年前后,陈氏振能族里部分生活困难而又有闯劲的青年自愿应招到南美、大洋洲和南洋群岛做苦力(俗称“卖猪仔”)。初到异国他乡,他们过着没有人格、猪狗不如的生活,许多人惨死在异国的土地上。但也有小部分智慧超群的人顽强地从“猪仔”群里突围出来,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振能族后人,积蓄了一定的资本后,于1900前后以华侨的身份回到家乡,或成家立室,或建房产置田地。不仅如此,他们还带回了许多外界信息,使常年处于闭塞状态下的乡人大开眼界。(回乡华侨的富裕也刺激了更多的人飘洋过海寻求生活出路。从二十世纪初始,一批又一批的乡人远赴重洋或“过蕃”到港澳谋生。据粗略统计,仅振能族后人如今在外的就过万人。当地也成为华侨村)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全国私塾纷纷改为新式学堂。清末民初,一些接触过西方文化的归侨,意识到要发展首先要普及现代文化知识。早年旅居巴拿马果啷的振祖八代孙陈辅发,1911年便自设奖学金,集中家乡9间私塾的学童在月圃子进行了以国文、算术为主要科目的“松轩会考”,吹响了松元厦改革教育学制的进军号。1914年,9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共同提议,将9间私塾合并办学,校址设在永修斋,校名定为永修小学。建高楼一座(一座客家碉楼),不久即改为振能小学,实行新式教制,设6个级6个班。学校的教材基本上涵盖了现代小学所有科目,其中开设的体育、音乐、美术课则开创了宝安小学教授科目先河,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公元1917年以学校师生和族中青年组成的运动队,参加了宝安县第一届运动会,一举夺得全场总冠军和十项优胜奖杯、奖旗。至20年代,振能学校就成为宝安县办得最好的学校。公元1924年《宝安学会杂志》这样写道的:“学校招生困难,因不能招生而停办,就学校总数而论,减少三分之一……如县立第一高小,学生不及三十人。西乡国民学校今年只得学生五人。沙井、新桥、岭下上村等乡立学校还更次第停办。办得较正常的小学,只有观澜松元厦振能学校……”,当时的振能学校已有学生近200人,20年代末人数增至300多人。
1929年,侨居美洲、大洋洲等地的人们纷纷解囊,筹集了4万两白银,在永修小学的基础上建成了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教学大楼,并将学校易名为振能学校,以纪念陈氏始祖陈振能先生。
族人推举陈桂森先生为校董会主席,陈炳墀先生任校长。
振能学校的建筑是四位一体的一组建筑,造型融合了中西风格:主体二层高的教学主楼为西洋建筑,主楼中心的碉楼、钟楼又具浓郁的广东地方建筑特色。主楼和两翼护楼为两层土木结构,并建有宽大的走廊和天桥。整座大楼占地1800米,建筑面积达到了2400平方米,这种建筑规模在当年的学校中是不多见的。土黄色的主楼是西式骑楼,有回廊,有披厦,属于精巧雅致的欧陆建筑。这座西式教学楼正中有一个大座钟,其身后书写着“振能学校”四个大字。共课室九间,六层炮楼式教师宿舍一座,图书馆、食堂、大球场、大礼堂,学生人数达三百余人的振能学校。它的生源除本村外,还有来自附近地区,教员大多是从广州城里聘请来的。
座落在主楼的二楼顶上的钟楼,方方正正的四角颇有西方教堂钟楼的样式。据说,当年钟楼有一座西洋进口的机械钟,抗战时期被日本鬼子掠走了。现在所见的机械钟是后来装上去的,精确度却远不及原来的那钟了。
当时振能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涵盖了现代小学的内容,开设了体育、音乐、美术课,开创了宝安县体、乐教育的先河。正因为教学手段先进,振能学校以独特的办学理念吸引了大批学生前来就读,学生人数最多的时候有300多人,而当时的宝安县立第一高小学生还不及30人。
从民国初年至1925年间,松元厦陈氏家族培养各类中专生13名,本科生5名,留法硕士1名。振能八代孙陈干清,三十年代赴法留学取得了硕士学位,其妻、子、女、孙儿、孙女、儿媳、孙媳等13人全是清一色的大学生;振能裔孙中被授予专家、教授、高级技术职称以及知名艺术家的约有30人;担任过各地侨届领导的有10多人。
1936年筹办振能中学,不久抗战爆发。在抗日战争刚结束,松元厦振能族人马上酝酿创办中学。在全族人的支持下,公元1946年9月,松元厦的振能中学诞生了。这是宝安县除南头和深圳两间公立中学以外的第三间中学。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的宋子文先生为振能中学撰写了“英才蔚起”的题词。
1950年春,人民政府把原属东莞临时设于牛湖广培小学的观澜中学迁出,与振能中学合并,成立宝安县第三中学(现称观澜中学),成为老宝安三大名校、老校之一。
1996年,侨居印尼的陈熊祥在病危之际,再三嘱咐胞弟陈航为其办理18万元的捐款才闭上眼睛。连完全依靠公益救济的盲人陈炳金,也硬要从牙缝里挤出100元钱捐给学校。同年,观澜政府、松元村委以及企业和商人连手捐助,共筹集了400多万元,建成了观澜中学如今气势恢宏的新教学大楼。如今观澜中学已是一所教育资源丰富的“广东省一级学校”。现在学校有硕士研究10人,地市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1人,高级教师33人。校园占地7万多平方米,是深圳市校园面积最大的学校;学校犹如植物园,校舍建筑古色古香又中西合璧。
=================================
关于观澜中学首任校董陈桂森
陈振能家族的陈桂森、陈禄森兄弟所建的碉楼----“成昌楼”,又称文昌古炮楼,整个建筑占地42平方米,高30米,共8层,位于依观澜河展开的观澜古墟(深圳近代民俗历史第一街),为深圳碉楼之最,有“深圳第一楼”之称。成昌楼炮楼的一楼是著名的当铺“宝丰押”,二楼为赌馆,这种前店后炮楼的商铺是典型的客家风格,早期的商家为了防御外来侵略而修建,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商家财富的象征。目前在观澜有114座清代、民国时期的古碉楼,是深圳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碉楼群。
关于观澜古墟(观澜老街)
松元厦振能公的后裔陈登康曾在老街龙岗顶开了一间“登康狗肉店”,这也是观澜最早、最有名的狗肉店。对于吃狗肉,观澜客家人有谚语道:“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
=================================
关于陈氏振能公
振能公,观澜松元厦陈氏开基祖,原名陈王宁,生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甲戌岁九月二十日辰时,终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壬岁十二月初一日巳时。享年六十九岁。广东五华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58岁的振能公,携同家眷、同族,一行13人,迁居新安观澜松元厦。
据《史记》载:“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氏,以奉舜祀。是为胡公”。振能公这一系的陈氏家族即为虞舜帝之后陈胡公满的后代。
振能公,祖先源自河南,是从当时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河南迁徙到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偏远荒蛮的南方。
公元1125年,满公(陈氏一世胡公满,振能公为其第一百世孙)的第七十八世孙陈魁因避金乱,携家眷97人从颖川(今河南省淮阳市)迁往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居住。
公元1449年,满公的第九十世孙陈景旺(后称长乐始祖),从福建上杭南山迁居广东长乐(今五华县)横陂约大亨洞开基立业,长乐二世祖贵山公,迁居珠罗幛下。振能公之祖父彩若公,与其胞兄海若、兆若,又迁到小都栅径里(振能公故乡)居住。
源于中原名门贵族,深受“礼仪传家”、“诗书传家”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父亲第英公铭记“耕读传家”的宗旨,十分重视对振能五兄弟(振能为长子)的教育。无奈家境贫寒,无力供孩儿读书,只能在茶余饭后、农闲雨时,第英公言传身教,自己教授孩子们。振能公自幼聪颖好学,学业在五兄弟之上,振能公曾撰联“崇文重教昌盛发达,耕读儒家世代流传”以自勉。
然因穷困潦倒,走不出大山,难以实现鸿鹄之志,振能公只能寄望于下一代,从其为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俊儒”、“俊仕”、“俊科”,便可见振能公希望后辈们胸怀大志、勤耕苦读,入仕登科、光宗耀祖的坚定信念。
贫穷困绕着振能公一家,作为长子,作为父亲,振能公深感肩上的担子沉重,为改变困境,同时造福乡邻,他决定学点技艺。振能公遂于39岁时(1733年),离开故土,只身前往江西定南凤岗村,拜风水堪舆家赖布衣学习堪舆。学成归来,振能公以其高超的技艺,察相占卜,消灾除害,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水先生”。后世称为明师。
1751年,振能公的长子俊儒(生于公元1723年,即清雍正癸卯岁)已到28岁,俊仕、俊科亦长大成年,均无力成家立室。
客家人身上特有的敢于开拓的品性,又激发了振能公勇于开创新天地以改变命运的斗志和热情。“情愿在外讨饭吃,不愿在家掌炉灶”,振能公不顾年事已高(58岁),乘清初迁海复界的契机,于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毅然携带家眷(妻曾氏,子俊儒、俊仕、俊科,胞弟振琮,工人叶满叔),与堂兄弟振芹、振玖、振威,堂侄俊扬、俊亮,堂侄孙文秀等结伴,离开长乐,前往惠阳、东莞、宝安等地寻觅较为理想的安居之地。
他们一行出长乐,过紫金,经惠州,抵达东莞塘头厦、龙岗新山堡等地,做了短暂的逗留,继之入宝安,越深圳,振能公一家走到九龙半岛的坪洋,暂作安顿。后又觉得坪洋作为定居地不够理想,又折返宝安,抵达当时称为“七都洞”的地方。
“七都洞”背倚郁郁葱葱的青山(现称背夫山),一条蜿蜒、清澈的小河向西折向中心缓缓从村前流过,振能公一眼就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随即放下行装,选择在青松苍翠的背夫山边,搭起茅寮,筑舍而居,将茅舍称为“松园厦”(后演变为“松元厦”)。若干年之后,“松元厦”自然而然地取代了“七都洞”的旧名称。
振能公在松元厦定居以前,这里早有黄、叶、廖、魏、邱等姓人氏居住,交通较好且易开垦的土地已为他姓分割殆尽,剩余皆是古木参天、虎狼出没的荒山僻地,甚至到了十九世纪初,振能公的四代孙天华公,在婴孩时被老虎叼到太兴山边的榕树下,足见当时是何等的荒凉。
振能公来松元厦已是58岁,仍然带领眷属一边上山采挖杂粮,下河捉鱼摸虾,以解决充饥问题;一边垦植荒蛮野地,广种五谷杂粮,以发展农业生产。山高路陡,疲惫难耐;烈日暴晒,饥渴难挨。然任何困难险阻都动摇不了振能公及家人披荆斩棘、兴家立业的坚定信心。
经一年努力,温饱已得到初步解决,儒、仕、科相继成婚。生活再穷苦,耕种再辛劳,振能公丝毫没有懈怠对后辈们的教育。“茅寮出状元”,在振能公看来,要想改变困境,唯有晴耕雨读,金榜题名,走仕途之路,跻身官宦行列,才有出头之日,才能光宗耀祖。
于是,他抓紧了对第三代文山公等孙辈的教育和培养,撰联“兴门第先兴学第,振书声后振家声”以勉励他们发愤苦读,获取功名,还在屋前树石旗杆,以褒奖中举登科的后辈。田舍间、山坡上,依稀飘出的童谣唱道: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月月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蟾蜍罗,背驼驼;不读书,无老婆”。振能公遂与三个儿子商议,决定“就是卖田卖屋,出门讨饭也要让孩子们读书”,于是便集中全家族的力量在自家设私塾,节衣缩食购置经、史、子、集图书,想方设法筹钱聘请当地名师来家教授孙辈们。
据传,有一次快到大年,振能公用车推了一只肥猪去集市卖,准备用卖猪的钱为全家老小添置新衣。他刚卖完猪,忽闻有人高喊:“卖书!卖书!”原来是一官宦人家装了一车书在出售,振能公如获至宝,便将卖了一只大肥猪的钱买回了一车书。此事足见振能公为了后辈成龙,读书仕进而不惜付出一切。于是,在全家族的齐心努力下,从振能族的第三代起,就开办了家族私塾,以教子弟。
从此,振族家人在私塾里舞文弄墨,吟诗作对;朗朗书声,不绝于耳。从第四代起便英才辈出、遍迹五洋。振能族第4代孙金华公,成为该族的第一位秀才,在民国以前,全族共计有庠生11名,监生34名,贡生5名,举人1名,领有诰封品级和出任文武官职的17人。据统计,振能学子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在1949年以前的有近70人,在1950年以后的有近千人,其中有1名留法硕士,5名获博士学位,15名获硕士学位;有一连三代全是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之家”;约有30人被授予专家、教授、高级职称、知名画家(如创作巨型宣传画《小平在深圳》的著名画家陈炳林);有10余人担任过各地侨领;10余人参政担任过县团以上官职(如曾连任两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的陈仁)。
振能公系陈氏家族历代字辈表有诗云:
振俊文华国,高登发桂香。锦添嘉美奂,时泰运初长。
后世知前圣,南朝建大芳。开怀垂统业,万代乐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