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问家吴景超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徽州老吴  文章来源: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7/10 9:26:33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吴景超(1901—1968)中国社会学家。生于安徽歙县岔口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攻读社会学,并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任南京金陵大学社会学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开展城市经济调查。1935年在国民政府行政院任职,1947年返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52年后长期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历经磨难后于1968年去世,1980年****;是中国最早研究都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936年就提出了“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的理论他与闻一多、罗隆基一同被誉为“清华三才子”。

  生平: 

  

吴景超先生著作《第四种国家的出路》

   吴景超先生(1901—1968),字北海,著名社会学家,安徽歙县人。

  1914年就读于金陵中学,次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3年赴美,求学于明尼苏达大学,1925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先后获硕士学位(1926)、博士学位(1928);获博士学位当年即回国,任金陵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1932年任清华大学教务长

  任教清华大学期间,与孙本文许仕廉吴泽霖等人一道发起成立“中国社会学社”,于1936年学社第五届年会时当选为理事长。

  1935年随翁文灏赴南京,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参事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他先后出任行政院经济部秘书,战时物质管理局主任秘书即秘书长,以自己的学术专长,贡献于抗日战争。1946年任中国善后救济总署顾问。1947年重返清华园任教。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撤消社会学专业,各院校社会学系也随即撤消,先生调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委员。

  1953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历经磨难。

  1968年5月7日因肝癌病逝于北京,终年67岁。遗体火化后,骨灰由其一位堂弟带回故乡安葬,先生落叶归根,魂归故里。

  1980年****昭雪,恢复名誉。

  主要著作有《社会组织》(1929)、《都市社会学》(1929)、《社会的生物基础》(1931)、《第四种国家的出路》(1936)、《劫后灾黎》(1947)。

  1957年,吴景超被错划为社会学界著名右派(1)。吴景超在其代表作《第四种国家的出路》中,提出了“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的理论。

  他根据人口密度和职业两个标准将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4种,认为中国属于第四种国家,出路在于: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改良生产技术;实行公平分配;节制人口,并提倡“用机械的生产方法,去代替筋肉的生产方法”。他是中国社会学界最早研究都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侧重于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特别是都市社会,还探讨了理想都市等问题。

  吴景超是中国社会学界最早研究都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侧重于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特别是都市社会。他在《都市社会学》一书中,阐明了都市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介绍了西方都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明确界定"都市区域"与"都市的区域"两个概念的不同,认为都市区域不但包括都市的本身,还包括都市以外的附庸,而都市的区域主要指都市本身的情形。他还进一步探讨了理想都市等问题。

  注1:中国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界最著名的大右派有:陈达李景汉、吴泽霖、潘光旦黄现璠、吴景超、吴文藻费孝通等(按年龄大小排名),吴门三大右派吴泽霖、吴景超、吴文藻分别是中国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界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