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复古父亲吴宗统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金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17 9:16:03  文章录入:吴金全  责任编辑:吴金全
 

吴复古父亲吴宗统

 

关于吴复古父亲吴宗统的资料,在戆斋编的《吴复古年谱》里,并没提及。在清《潮州府志》里,简单的说:“吴复古,字子野,揭阳人。父为侍讲。”只有在清《揭阳县志》里,有较详细的补充:“吴复古,字子野,号远游。蓬州人。父宗统,官翰林院侍讲。”

“侍讲”是个官名。“ 汉代有此称号,唐 始置侍讲学士,其职为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 沿置,并设侍讲、侍读,皆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 宗统是“翰林院侍讲官”,想必是“进士”科班出身。但查《潮州吴氏族谱》,并无此记载。

查清《潮州府志》卷二十六选举表上,有“吴宗统 澄海人,官翰林侍讲,下注:苏轼常言:少在册府,犹及见之。”再查《澄海县志》卷十七选举表:宋进士,第一名就是“吴宗统”,其内容与《潮州府志》一致。但两者皆没有注明吴宗统登第进士的具体时间。翰林院侍讲”,大概是个从五品的官衔,再升一级翰林院侍讲学士”,才是四品官。

   我觉得,一个翰林院侍讲”,不是“进士”,也应是个“荐辟”,不然,怎能面对众多翰林庶吉士呢。从七品翰林院编修”到五品翰林院侍讲”,已经多次晋级。按旧例,具有一定品秩的官吏,其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及妻室会得受“封赠”,子孙亦得封荫。所以,在《潮州府志》卷三十 人物 隐逸里,有“当廕官逊于庶兄”之说,却没有“封赠”之语。

查《潮州吴氏族谱》,记有吴宗统一家人的“封赠”、封荫情况:

    曾祖:吴延预:讳奎。自福建武平徙潮州,创左厢右贤芳,为潮州始祖。官为后唐三边总制、宋追封为兵部尚书。

祖父:吴绍仪公,宋历官朝散大夫;

父亲:吴元宝公:官奉议大夫,隐逸不仕。

妻子:姚氏,妣诰赠夫人。

庶子:吴慈翁,国子监教授。

由此看来,上面这些“封赠”,都与宗统的职官有关,但曾祖吴延预,被“宋追封为兵部尚书”存疑,因为按例,对在世者称“封”,对去世者称“赠”,吴延预以去世多年,只能称“追赠”,尤有甚者,“追封为兵部尚书”,更不可信,“兵部尚书”为二品官,相当于“国防部长”,是个有实权的职官,怎会对一个去世者“追封为兵部尚书”呢。假如,他对宋朝开国有过重大贡献,要追封他,不是因宗统而“封赠”,那么,《宋史》必有传。据查:《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吴奎》,有一位兵部尚书吴奎(1011-1068但他与复古是同龄人,显然不对。有待进一步考证;

再者,宗统的祖父、父亲,分别“封赠”为“朝散大夫”、“奉议大夫”是比较接近“封赠”原则,因为,宋,大抵封赠一代,极少延及祖父。“朝散大夫”、“奉议大夫”,均为散官之职,是个有职无权的官绅而已。这就是“光宗耀祖”的典型实例。

还有,宗统的妻子姚氏,妣诰赠夫人。“诰赠”,说明已经去世;而长子慈翁,说是“庶兄”,说明他与复古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宗统还有一“妾”,但族谱未见提及。按族例,不论长次,“嫡子”比“庶子”地位高,在封荫时,首先考虑的应是“嫡子”复古,才有复古“逊让”于“庶兄”之说。

还有,封荫不能解释为“继承”父亲之职做“侍讲”,只是个优先提拔罢了。最后,慈翁被安排为国子监教授。再查“教授”一职,多见于各“府学”、“州学”、“县学”,少见“国子监教授”,也没有“皇宫教授”一职,反而有“国子监博士”、“国子监助教”之职,从七品。

戆斋编的《吴复古年谱》里,也没提及宗统的出生和去世时间。我们不妨也来个推断:

按《复古年谱》载,复古生于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即公元1004年,考虑复古父亲宗统早婚,且复古为次子:

1.             假定复古出生时,宗统当时为20岁左右,则宗统公应生于公元984年左右,即宋雍熙元年;

2.             根据苏轼在英宗治平二年乙巳(1065)直史馆时,少时在册府,尝及接见先侍讲下风。此时,复古62岁,而宗统已81岁高龄,尚健在;

3.             按《复古年谱》载: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隐逸》:居大母忧,庐墓三年。”但清光绪《朝阳县志》和《揭阳县志》还有乾隆《潮州府志》,已更改为“居父母忧,庐墓三年。”可能是“大”与“父”两字之误。上面已提及,复古母亲许氏早丧,居父母忧是合葬,族谱载:合葬于棉邑直浦都,山名:“狗眠后”;

4.             庐墓三年时间,按《复古年谱》载:“先生庐墓之时不详。因此简约作于元丰四年或稍后。”今按元丰四年(1081年)算,宗统公去世时,也是高寿94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