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秋季子挂剑台之考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6 16:34:04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关于张秋挂剑台之考证(孟传科) 
   


    关于挂剑台,历史上有记载的除张秋外,还有:徐州挂剑台、睢宁挂剑台、泗洪张墩挂剑台。①、徐州挂剑台:明徐州知州宋诚在徐州南郊所建;2004年,徐州又在云龙西坡重建。②、睢宁挂剑台:光绪《睢宁县志(稿)》卷七(古迹志)写到:“徐君墓,旧志载,为季札挂剑处”。传说,睢宁挂剑台原址在该县城西五十里泗河岸。③、泗洪张墩挂剑台:明万历年间泗州知州曾惟诚撰写的《帝乡纪略》卷九(古迹志)谈到了 “挂剑台,州(泗洪城)北一百二十里安湖西岸,有土阜,类台,即徐君墓也。近年渐蚀于水,宜封培之。《徐州志》载,在徐州城南百里,非是。”在这些挂剑台中,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季子挂剑徐君墓的挂剑台呢?本文仅对张秋挂剑台的历史资料做些查证。

 

《 季札挂剑徐君墓树》示意图


一、《张秋志》关于挂剑台的记载

(一)、康熙九年《张秋志》卷之一·方舆志

    (1)、“陵墓”篇载:“徐君墓即挂剑台,在城南。按《括地志》:徐君庙在泗州徐城县,以地图度之,徐城者为是。然古迹两见者多相传已久,未必无据。而挂剑草亦奇迹也!草形似剑,可疗心疾,士人珍之,今亡”。

    (2)、“古迹”篇载:“挂剑台即徐君墓。《史记》:季札使齐,过徐君,徐君好札剑,口不敢言,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其剑系之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子乎?’曰:‘不然,始我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徐人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挂丘墓’”。

(二)、康熙九年《张秋志》卷之十· 艺文志二

    (1)、《吴季札挂剑徐君墓记》 元 康时  (正文详见《张秋志》)

    此文: ①、指明了徐君墓的位置:“冢在景德故镇(即张秋镇)之南百举武(即举足;举步),惟地丛草蔓延,形皆肖剑,士人以挂剑名之。”   ②、阐明了对徐君墓真伪的态度:“或云冢在泗州,今按此地古有碑刻‘季札挂剑徐君墓树’八字,昔人已尝访其墓而树之,又从而歌咏之,故老相传,必有所据,愚不复置辨。”  ③、说明了始建季子祠情况: “元至正间,盖尝封树徐君之墓矣而弗季子祠之建,可叹矣。”  就是说,元至正年间(1325--1368年)虽然有徐君墓和挂剑树及碑刻‘季札挂剑徐君墓树’在,但是还没建季子祠,后来到了明代正德十二年(1517年),工部都水郎中杨淳“承命巡河,因其傍有三官庙,遂撤之以祠季子,仍封树徐君之墓而并併祀焉”。

    这里对张秋挂剑台的记述追溯至元代,其记述年代远早于其他几处挂剑台。

    (2)、《季札赞有序》明 东阿知县周祚  (正文详见《张秋志》)

    此文是赞颂之文,文中点明了当时季子祠的情况:“阿,河水之上,有庙旧矣。”说明季子祠年代久远,已经破旧。

    (3)、《重修挂剑台祠记》 清总督漕运尚书蔡士英(正文详见《张秋志》)

    《重修挂剑台祠记》记述了他出资重修挂剑台祠的情况:①、描述了旧台祠的情况:“己亥(顺治十六年1659年)之秋”,第二次总督漕运的蔡士英终于有机会来到张秋,“维舟祠下,始入祠致敬焉。前列季子、徐君二像,后有垅岿然,云即君墓也。古柏尚存,遗碑星列,榱桷摧圮,风雨飘摇。遂捐金,倡议加修葺”。②、说明了撰此文的原因:(吕君)“请纪其事。余思季子让国之义,高拟夷齐,孔子大圣,为书其墓。今延陵片石零落无闻,吴人亦未有起而表彰之者”。意思是说,考虑到“季子让国之义”足与伯夷、叔齐比肩;同时还想到孔子为其亲书墓碑,而现在竟然沦落到“片石零落无闻”,“吴人亦未有起而表彰之者”(或许是在吴地也未见季子的纪念建筑之意)。孔子曾盛赞季札让国,曰:“延陵季子,其天民也乎?” 在这里,蔡士英以“高拟夷齐”来比喻季子高风亮节,以孔子赞许季子来说明季子伟大,也正是因为这些才有必要大力弘扬季子精神,于是蔡士英“遂捐金,倡议加修” 挂剑台祠并撰写此文。

    (4)、《张秋挂剑台辨》 清 寿张主薄马之骦  (正文详见《张秋志》)

    此文对张秋挂剑台进行了论证:①、明确提出泗州徐君墓与张秋徐君墓真伪问题。“余尝读《地志》,谓徐君墓在泗州者,近是。盖以泗州有徐城,遂有徐君墓,事相因缘,不应张秋无端又有墓。”  ②、张秋徐君墓挂剑台的根据:其一,古石碑。“第张秋之墓,元至正以前即有古石碑,则其所由来者远矣。”其二,张秋地处古徐州,泗州地处古扬州。“窃谓古人建国必以地著为号。而古今州国中中历废兴,恒多改易,循名以求后先,乖舛必详,测往典,庶可为后人立说之衡。”又引《夏书》(《书经•禹贡》)云:“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接着,作者作了自己的解释:“按淮水豫州,经徐、扬;沂水出艾山,在沂州;蒙山在今费县;羽山在今郯城,皆今兖府东境。大野即今巨野县;东原即今东平州。一在今兖西,一在北,皆是属兖,是今兖府东四境尽是古徐州之域。周人并徐州于青州,虽无徐州之名,而徐地自在。夫以徐地而有徐国,因有徐君,因有其墓,至当也。泗州今属江南,古属可以认知(注:泗州夏、商、周时为徐国徐;春秋时属吴国),与徐何涉?即志以古徐子国,实徐偃王之国。偃王乘周穆之荒佚,扩地而朝诸候,奄有此土。及八骏还辕,已举徐而灭之矣。后之为徐者,迁徙于北,理或有之,即都邑之,于丘墓相距远迩,亦无可考。乌在彼之为是,此之为非乎?”由此作者认为,张秋徐君墓是真的季札挂剑的徐君墓;而泗州徐君墓即便真的是徐国国君之墓,也只可能是周初造反被灭国的徐偃王及其后人的墓地。张秋季札挂剑的徐君墓与泗州的徐君墓毫无牵扯。

二、其他志书关于张秋挂剑台的记载

    (1)、《兖州府志》载:在东阿县西南六十里漕河东岸相传即徐君墓,墓前有祠,祭祀徐君。季子台在祠下,台左右生有一种草,叫做挂剑草,能够治疗心病。《史记》记载:季札过徐,徐君好札剑而不敢言,札心许之,以使故未献,还则徐君没,札解剑挂其墓树而去。徐人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挂邱墓”。元人李谦、明人李东阳、薛瑄诸公各有题咏。今泗州州城北徐州城亦有徐君墓。

    (2)、《东阿县志卷之四·古迹志》载:挂剑台,在县西南六十里张秋镇。昔吴季子使上国过徐,徐君爱其所佩剑而不言,季札察其颜色而心许之,及还则徐君已歿,季札挂其剑墓树而去。徐人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挂丘墓”。今墓边草形如剑,俗呼谓挂剑草云。

    (3)、明·谢肇淛在《五杂俎·卷一》(物部二) 载:“兖州张秋河边有挂剑台,云即徐君墓,季札所挂剑处也。台下有草,一竖一横,如人倚剑之状,食之能愈人心疾。余谓此草不生它所,而独产挂剑台,岂季子义气所感而生耶?至于疗人心疾之说,亦不过廉顽立懦之遗意耳。不知其偶然耶?抑好事者附会之也?余在张秋觅所谓挂剑草者,台前后乃无有,而邻近民庄或有之。至水部署中,亦间有数茎。此岂闻挂剑之风而兴起者耶?可为一笑也”。

    (4)、清·谈迁《北游录》载:张秋 “出东城南角门里余,则吴季札挂剑台。正德十一年都水郎中杨淳立祠,祔徐君,后为徐君墓,垒甓焉。元至正十三年,西畴康时记柏一株,大于斗。石刻季子挂剑徐君墓树”。作者在《北游录》还收录了咏诗《挂剑台》:“上有挂剑枝,下有挂剑草。青萍三尺杳茫茫,问君地下今难保。吁嗟公子一片心,徒付征尘迷古道。欧治宝锷苦无多,英英白虎据山阿。赤堇山下虽精铁,终是交情还不磨。”

    (5)、清·金埴撰《巾箱说》载:季子挂剑台在东阿西南六十里,河东岸,相传即徐君墓。墓前有祠,并祀徐君。季子台在祠下,台左右生草,名挂剑草。叶如负剑,服之已人心疾。

    (6)、西汉·刘向撰《新序》载:“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 ‘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 ‘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 ‘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7)、《张秋挂剑台五体十三碑考释》  张秋挂剑台,自元代时即有古碑刻“季札挂剑徐君墓树”。明正德十一年(1516)张秋工部分司郎中杨淳修建季子祠(又称挂剑台),并树碑刻诗。其后,明隆庆年间、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来张秋的文人、官员纷纷题咏镌碑,并续修季子祠。张秋至今仍保存着曾立于挂剑台的十三块诗碑。这十三快石碑,以真、草、隶、篆、行五种字体书写着元明清三朝代文人墨客的24首诗词,故称“五体十三碑”。此书对“五体十三碑”作了详细考释和介绍。

 三、《张秋志》关于张秋挂剑台的诗词

    康熙九年《张秋志》卷之十二·艺文志四(诗词),载: 

    (1)、《徐君墓》 北周 无名法师

      延陵上国返,枉道过徐公;死生命忽异,欢娱意不同

    始往邙山北,聊践平陵东;徒解千金剑,终恨九泉空。

    日尽荒郊外,烟生松柏中;何言悉寂寞,日暮白杨风。

    (2)、《季子祠》 元 学士 李歉(东阿人)

      瘠卤丰营茅,荒林翳荆棘;此地杲何地,云有徐君域;

    当年吴公子,过此聘上国;心交固已许,一剑非所惜;

    岂期轺车还,君已掩窀穸;抚摩三尺铁,欲效知无及;

      惟有挂剑树,此恨容可释;精诚达泉壤,千载未易息。

    至今地效灵,化为异墓碧;采采不忍去,观此叹今昔;

    今人交面颜,昔人示曾臆;曾臆久益坚,面颜徒外饰;

     我诗志其墓,非徒吊陈迹;百世闻高风,衰俗庶可激。

    (3)、《挂剑曲》明 大学士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

      长剑许烈士,寸心报知己。死者岂必知,我心原不死。

    平生让国心,耿耿方在此。

    (4)、《题挂剑台》吉安推官 陆丛桂(字冲默,东平人)

      把剑倚寒空,青萍色不发;夙昔赠心人,心存人已没;

    但见荒丘原,野草覆石发;魂来烟景翻,魂去青霜兀;

    一念平生言,松枝挂秋月。

    (5)、《挂剑台歌》明 山西副使 杨基(字孟载,吴县人)

    语诺诺尚浅,死诺诺更深;当时季子意,即是徐君心;嗟嗟徐君骨已朽,宝剑摩娑在吾手;正拟临岐解赠君,不意挂君坟上柳;挂剑果何益,聊以明不欺;当时让国心,肯使徐君疑;于乎剑可折台可隳,死生之诺不可亏! 

    (6)、番禺知县林崇履《挂剑台》等24人(不一一抄录)

    计28首,内容略。

四、其他志书关于张秋挂剑台的诗词

    (一)、《孟我疆先生集·卷六》

       ①、《同内翰同年阳和登剑台》 明  尚宝少卿孟秋

    烨烨台前剑草生,谁知信義徹幽明。延陵季子今何处,千载丹心鑑水清。

       ②、《纪夢》 明  尚宝少卿孟秋

    十里烟村是我家,剑台汶水泛桃花。他年过我戊山下,应有春风领物华。

(二)、光绪《寿张县志》卷八·艺文(诗词)

    《登挂剑台》  陆弘亮

      (1)、萧疎秋意满河濆,独上高台谒古坟。山色猶能盟季札,水声常是吊徐君。神交自昔倾肝胆,友道於今罕见闻。宝剑久無遗址在,低留墓草气干云。

      (2)、秋水城南墓草生,枝枝犹作剑悬形;鱼肠伯业今安在,赢得延陵季子名。

      (3)、苏台曾比剑台高,夺国何如逊国豪;心许尚能酬死后,延陵千载笑儿曹。

(三)、光绪《阳谷县志》艺文志(诗词)

   《挂剑台怀古》 前  人 

      吴公子季札奉命出聘路过徐国,徐君甚爱其剑。公子云返国奉赠。后公子反国,徐君已薨,公子挂剑其墓以践前言。至今草发叶垂形如剑,足见古人交友之诚。

      当年解佩挂古邱,抔土伤心涕泗流,此日草生犹带剑,两君不见使人愁。

(四)、民国《东阿县志》卷之十五·艺文志一(诗赋)

    高绍和《挂剑台·二首》;唐王起《延陵季子挂剑赋》;无名法师《过徐君墓》;东平陆丛桂《题挂剑台》;峻德《登挂剑台》;吴都杨基《挂剑台歌》;会稽唐肃《季子挂剑冢》;莱阳宋琬《挂剑台》;马之驦《挂剑台》;白水王讴《拜季子祠二首》;濮阳李先芳《过挂剑台》;叶鸣鸾《挂剑台》;寿张闫□《题挂剑台二首》;薛瑄《挂剑台》;赵思齐《题挂剑台徐君墓》;邑人马履吉《挂剑台怀古》,(内容略)。

    上述志书古籍、历史名人皆对张秋挂剑台作了记述,其要者,①、从地理位置上作了论证:春秋周人分封土地时张秋属古徐地,而泗州当时属古扬州,这时正处于季札生活的年代;②、从时间空间上作了论证:张秋徐君之墓早在元至正以前就有古碑为证,其年代比泗州等任何一处都久远。③、从挂剑参照物上作了论证:挂剑台就应有挂剑之处,张秋曾有一株元代时就大于斗的墓树,且元至正以前在徐君墓前就有“季子挂剑徐君墓树”的石刻。张秋挂剑台特有的包括“五体十三碑”在内的墓莹、墓树、墓草、墓碑等这些证据,是区别于其他几处挂剑台史料的关键所在。④、从历史资料上作了印证:如此诸多的志书古籍都在记载证实张秋挂剑台,如此众多的历史名人都在谒拜认可张秋挂剑台,这明显优于其他几处挂剑台。等等这些,应该足以认定张秋是真正的季子挂剑徐君墓树之地,徐君墓即挂剑台在张秋确信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