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复古年谱 91岁
哲宗绍圣元年甲戌(1094) 九十一岁 三月丁酉(二十六日),苏辙罢门下侍郎,以端明殿学士知汝州。 四月十一日,苏轼落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依前左朝奉郎知英州。十三日,复降充左承议郎,仍知英州。 以上据《苏轼年谱》卷三十三。 五月左右,先生复上京师,于真、扬道上晤苏轼,以禅理喻之。 《苏轼文集》卷五十七《答吴秀才书》:“近者南迁,过真、扬间,见子野无一语及得丧休戚事,独谓仆曰:‘邯郸之梦,犹足以破妄而归真,子今目见而身履之,亦可以少悟矣。’” 按:五月云云,据《苏轼年谱》卷三十三。 苏轼曾作《泗州大圣像赞》,或称为先生而作。 《泗州大圣像赞》:“泗州大士谁不见,而有熟视不见者。彼岂无眼业障故,以知见者皆希有。若能便作希有见,从此成佛如翻掌。” 按:见《云卧纪谈》(台北:新文丰出版社,《卍续藏经》册148,页31)。据称为潮州麻田吴子野而作。 泗州:州治在今安徽泗县。 劾苏轼诋斥先朝,诏谪惠州。同日,苏辙降左朝议大夫,知袁州。 七月十八日,降授左朝议大夫、知袁州苏辙守本官,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 以上据《苏轼年谱》卷三十三、《苏辙年谱》卷十八。 十月二日,苏轼到任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贬所。 据《苏轼年谱》卷三十三。 先生仲子吴芘仲自潮专使馈物,苏轼有谢简,回赠檀香,并称其所论有理,词气翛然,喜先生之有佳子弟也。 《苏轼文集》卷五十七《与吴秀才》第二简:“轼启。远辱专人惠教,具审比来起居佳胜,感慰之至。与子野先生游,几二十年矣。始以李六丈待制师中之言,知其为人。李公人豪也,于世少所屈伏,独与子野书云:‘白云在天,引领何及。’而子野一见仆,便谕出世间法,以长生不死为余事,而以练气服药为土苴也。仆虽未能行,然喜诵其言,尝作《论养生》一篇,为子野出也。近者南迁,过真、扬间,见子野无一语及得丧休戚事,独谓仆曰:‘邯郸之梦,犹足以破妄而归真,子今目见而身履之,亦可以少悟矣。’夫南方虽号为瘴疠地,然死生有命,初不由南北也,且许过我而归。自到此,日夜望之。忽得来教,乃知子野尚在北,不远当来赴约也。幸甚!幸甚!长书称道过实,读之赧然,所论孟、杨、申、韩诸子,皆有理,词气翛然,又以喜子野之有佳子弟也。然芘仲以子野之故,虽未识面,悬相喜者,则附递一书足矣,何至使人茧足远来,又致酒、面、海物、荔子等,仆岂以口腹之故,千里劳人哉!感愧厚意,无以云喻。过广州,买得檀香数斤,定居之后,杜门烧香,闭目清坐,深念五十九年之非耳。今分一半,非以为往复之礼,但欲芘仲知仆汛扫身心,澡瀹神气,兀然灰槁之大略也。有书与子野,更督其南归,相过少留,为仆印可其已得,而诃策其所未至也。此外,万万自爱。” 按:简有“深念五十九年之非”之语,今年苏轼五十九岁,故系于此。 先生时尚在北,苏轼有书督其南归,相与印证;于芘仲来简知先生不久将至惠州赴约。 同上《与吴秀才》第二简:“夫南方虽号为瘴疠地,然死生有命,初不由南北也,且许过我而归。自到此,日夜望之。忽得来教,乃知子野尚在北,不远当来赴约也。幸甚!幸甚!……有书与子野,更督其南归,相过少留,为仆印可其已得,而诃策其所未至也。” 芘仲复去书,并呈所作《归凤赋》,苏轼答简赞所作“兴寄远妙,词亦清丽”。 同上《与吴秀才》第三简:“人来,领书,且喜尊体佳胜。并示《归风赋》,兴寄远妙,词亦清丽,玩味爽然。然仆方杜门念咎,不愿相知过有粉饰,以重其罪。此赋自别有所寄则善,不肖决不敢当,幸察之!察之!”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