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芮的厚黑人生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撒啦  文章来源: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2 0:01:30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遥望并不高大的鸡山长沙王冢,时常会有一种疑惑,究竟躺在里面的这个为司马迁所不齿的男人是一个除了运气好之外一无是处的庸碌之辈呢?还是传说中达到了“厚而无形,黑而无色”程度的厚黑极品?说实话,我宁愿相信后者,因为即使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惜墨如金,但通过那些支零破碎的史实,我们仍可以发现其惊人的人生智慧。

吴芮叱咤风云的时候,婺源还远没出现,在黄河流域的士族豪强眼里,所谓南方,不过是断发文身的夷蛮们聚居的瘴疠之地,和文明扯不上半点关系,顶多也就是直取关中,定鼎中原之余的善后部份。

这样的话,即便吴芮是正儿八经,血统纯正的姬姓后人,皇室后裔,《史记·世家》中排名第一的太伯直系,也不免被人讥为山野村夫,究其原因,主要是没编制,自从两百年前先祖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灭国之后,吴家人当布衣已经很久了,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做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有志青年,落单就叫刁民,聚众就叫草寇。

所以,吴芮出人头地的第一步,就是必须迅速地转换身份。

幸运的是,无论是从遗传学角度还是从经济基础来看,吴芮都不是一般人,同金庸小说里描写的慕容复被老爸慕容博从小灌输复国思想一样,吴芮的父辈“官本位”思想相当浓重,为了重现两百年前夫差的荣光,打小对吴芮进行的就是政治家的培养模式,于是,在那个唯血统论的年代里,出身好,有文化,有田有地的吴芮即便不能像他的先祖夫差一样北上与其他世家大族一样制霸天下,但要让一群南方夷蛮之人对其俯首贴耳,拉一支地方武装,成为一个地方军阀还是比较容易的,据说利用种种优势的吴芮在18岁这一年就已经拉起了一支1.7万人的私人部队,“维护”地方治安。很快,这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就被嬴政注意到了。

公元前221年,吴芮利用乱世转编成功,始皇帝嬴政任命吴芮为番令,正式承认了吴芮作为一个地方军阀的合法存在。

至此,吴芮终于开始了在功名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的过程。

一个人成功无外乎内在与外在,内在是素质,外在就是机遇。

从内在来说,吴芮饱读诗书,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遵循的就是职业政治家的养成模式,可以说无论是从学历、能力、自身素质来说都无可挑剔,但中国历史上具备这样素质的大把,从有志青年变成了有志中年,从有志中年又变成了有志老年,一辈子都怀才不遇的多了去了。究其原因就是没赶上好年景,乱世才出枭雄,泰平岁月里想出人头地的那叫造反。一个有准备的人如果一辈子碰到一次乱世就很有可能做出一番事业,吴芮很幸运,不到十年,就碰到两次,如果再碌碌无为,就真是纯浪费机会了。

公元前210年的时候,嬴政驾崩于东巡途中,他那连同一堆鲍鱼一起的尸体还没到首都咸阳,才太平了10年的天下就又开始大乱了,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吴芮毫不犹豫地揭起造反大旗。

吴芮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地方军阀,以他的综合实力显然还不够参与到逐鹿的队伍当中,既不能虎视天下,那么寻明主佐之,也至少能混一个含金量比番令要足的功名。所以,从一开始,吴芮就打好了成为墙头草的如意算盘,在天下英雄真枪实弹上战场的时候,吴芮高呼着口号一边招兵买马,一边暗中坐观天下大势,明摆的出工不出力。

事实证明,这一招是高明的,当硝烟散尽的时候,天下的英雄非死即伤,都已经PK得差不多了,而吴芮依旧兵强马壮,这成为了吴芮押宝的政治资本。

正是凭借了如此强大的资本,公元前202年,吴芮终于在时隔271年后,再次成为太伯家族中为王之人,是为长沙王。

究吴芮此人,打仗不如韩信,治国不若萧何,谋略不及张良,同汉初其他几个异姓王彭越英布张耳臧荼什么的也都没有可比性,可谓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但上述英雄人物,除了萧何、张良,最后都不得善终,只有吴芮书写了自己起于乱世,功成名就,含笑九泉的人生传奇。何解?其实,早于李宗吾两千年,吴芮就已经参透了厚黑学。

首先,吴芮胆子大,但谨小慎微,对“度”的把握极其准确。第一次起事的时候,吴芮拉起了一支人马,战斗力大小姑且不论,关键是声势壮,既有影响力,又没壮到称王称霸的地步,这样的话剪灭了六国的嬴政既不会无视你的存在,又犯不着耗费军力挥师南下以虎狼之师来兼并这支地方武装,这就是一个度的把握,好比《水浒》里吴用给宋江出的主意,想被招安就得闹,但动静不能太大,聚众闹事不过是手段,满足诉求才是目的。

其次,这个人很能拉下脸皮。第二次起事的时候,抱定了积累政治资本观点的吴芮开始招揽天下英才,说是招揽英才,其实就是像孟尝君一样广撒网,宁缺毋滥。当时来投奔的人五花八门,有盗贼、有草寇、有农民、有奴隶,不一而足,吴芮照单全收,实用主义为先的原则完全没有世家大族的架子。譬如九江人英布是一个被刺了面的囚徒,属于下下等人,但此人有万夫不当之勇,吴芮二话不说,立马把女儿嫁给他,和他建立了稳固的家族关系。而余干人梅鋗根本就是手刃吴芮先祖夫差的越王勾践之后,但此人是一个精通兵法韬略的奇才,吴芮也不顾家族恩怨,不惜引以为心腹。

这就叫肚量。

而英布和梅鋗也的确很给力,一个后来成为了勇冠三军的九江王,一个成为了天下唯一的十万户侯,都属于吴芮后来捞取政治资本的重要砝码。

这些还都不是最厉害的。

吴芮最厉害之处就是不仅对形势保持一个清醒的判断,而且对自身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估。

在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天下英雄比的不是战功和勇力,比的是“站队”,你再有本事都不如押对宝。吴芮在这样一个重要关头,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他一方面派自己的女婿英布追随项羽争战,另一方面又同时派出部将梅鋗为刘邦效力,这种两边都不得罪的做法让他两头讨好,项羽得势的时候,他是衡山王;刘邦得势的时候,他是长沙王。

在成为长沙王后他又对自己的存在价值做了一个正确的评估,得出了他这个长沙王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牵制南越国的存在,如果南越国不存在了,他这个长沙王也就当到头了,所以,在奉刘邦之命征讨南越的过程中,他喊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口号,坚持光说不练,让唇亡齿寒的命题没有成立的机会。

一个人对形势的客观认识固然很难,但最难的还是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吴芮至始至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尽管具备了相当的厚黑功底,但打刘邦横空出世的那天起,他就敏锐地发现这个为了成功可以抛妻、弃子、弃父的一介平民才是真正的集厚黑于大成者,属于“倚天一出,谁与争锋”的真命天子级,自己万不能及,从今以后,一味示弱,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眼光。而那个在战场上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韩信虽做到了对对手算无遗策,却没对自己有过一个正确评估,眼光很差,厚黑学学得一塌糊涂,结果倒了大霉。

最后就引用韩信这个后知后觉型的反面教材结束关于吴芮的探讨吧,话说韩信被擒后,与刘邦有过一段著名对话。

刘邦问: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顶多十万。

刘邦问:那你呢。

韩信答: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多多益善。

刘邦反问:那你怎么会被我捉住?

韩信叹曰:我驭兵,你驭人,完全不在一个层面,这是天分,不服不行。

明白了,就是觉悟得有点晚,可惜了。

 

 撒 

2011.04.18